松原高考舞弊案的曝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调查此一事件的中国青年报两位记者披露了采访过程中的若干细节,其间的种种曲折之处让人备感此案的严重性不只在于明目张胆的作弊行为本身,更在于弊案后面裹挟着严重的社会不良风气。
当事记者谈到,采访过程有若干“很恐怖”、“不可思议”、“震惊”之处。比如,记者通过暗访,联系到了一位作弊器材的贩卖者,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再次联络时,那位贩卖者竟清晰地报出了记者的姓名和所属单位。再如,记者在高考考场附近暗访中,随处可闻怎么作弊的街谈巷议,似乎人们一点也不觉得作弊是一件为人不齿的事情。还有更令记者惊诧的一幕是:一位考生走出考场,家长随即问他抄了没有,考生回答“我没敢抄”,不想那位家长给了孩子一拳头道“你真笨!”
记者的亲身体悟,让我们在愤怒之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此次弊案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投机取巧的作弊很可恶,挖空心思大发“作弊财”的人可恨,但若仅此我们便止住追问,那真辜负了记者深入调查的辛劳。须看到,在此案事发之地,某些人互为勾结、为作弊张目的肆意妄为,以及人们对作弊的津津乐道乃至不作弊就像吃了亏的反常心态,都显露了社会风气的某种程度的变异。有论者称之为是非观的颠倒,也有论者名之曰“基础秩序的动摇”,这些无疑都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此次弊案中,作弊行为呈现“组织化”、“产业化”和“黑恶化”的倾向,这与社会风气的恶化是互为表里的。
高考作弊,技术之尖端,手段之隐秘,其实不足为奇,对付起来也非难事。但当作弊能够堂而皇之上演,甚至成为公开的秘密,可以拿到台面上来交易时,这才是引人警醒的“拍案惊奇”。从松原弊案看,这样的“惊奇”远非一日之功可成,如今令舆论哗然的乱象当是长久积累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利益纠葛与社会风气牵扯在一起,前者的膨胀连累到后者的恶化,后者的恶化又便利了前者的膨胀。两者的席卷,便使正直之人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连洁身自好都不免有些吃力。因而,对于此次弊案的解决,我们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须触及到案件背后的利益链条和社会道德因素。就解决的难度而言,利益链条的斩断可期于短期完成,但社会道德生态的净化则需长远的谋划和努力。
松原高考舞弊案发生之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责成吉林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对报道内容和群众举报进行认真调查,一经查明真相,将对相关者进行处理。权威部门的表态,是对民意和舆论的及时有效的回应,也给此案的妥善解决提供了信心和力量。我们期待,经由此案的解决,高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道德风气亦能得以进一步提升,从而为杜绝此类案件的再度发生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钱建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