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让人吃惊的。重庆有个中学,一个班级29人,统统被美国高校录取。所以他们集体放弃了高考——准确地说,是放弃了中国的高考,选择了留学(《重庆晨报》6月2日)。
今天的高考,已趋向多元。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高考就是要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戴家干是从让更多的人能受到高等教育的角度而言的。我认为,“立交桥”不仅仅是指让更多的人能够“过桥”,还应该是高考方式、求学路径的多样化。
张爱玲小说《小团圆》中的第一句是:“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此般“大考”,一定是“独木桥”而非“立交桥”。因为“立交桥”一定是多元化的。
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就是高考路径多元化的有益探索,这有助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而有个“佳话”更值得褒扬:复旦大学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 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38岁读博士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之前他还是蹬三轮养家糊口的三轮车夫。重才重质不重文凭,惟此,才能“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没有这样的求学“立交桥”,蔡伟只能在三轮车上看古文字书籍了。
“蔡车夫”的特长是古文字学。真正的特长生,当然是瑰宝。有位中学老师说得深切:“中国的这种应试教育,使多少有特长的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人们都说考试是最公平的,岂不知一元化的“凭考定终身”本身就会造成巨大的不公。在科举时代,吴敬梓、吴承恩、曹雪芹、蒲松龄等等都曾从“独木桥” 上掉下来,而事实证明,他们才是真正的“潜力股”、“特长生”。
奇怪的是,如今在学生的求学路上,一些学校和家长却在制造“伪特长生”,比如备受诟病的奥数。奥数本来是为数学天才准备的,可是为了择校,在一些地方人人都要学奥数,奥数竟然成了一条通往名校的新的“独木桥”。中国小学的奥数题,甚至难倒国际数学大师。奥数本是菜刀,作为工具它是切菜的,我们的一些地方教育机构却拿它来杀人。不是特长,制造特长,升学之后,所谓特长也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还有一种“伪特长”,就是被媒体曝光之后引起全国关注的浙江“航模生”。“航模加分”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成了一种乱象,是高考的“偷渡船”。那么,这种关乎高考的“多元形态”,戕害了公平竞争,恰恰是应当被抛弃的。
高考从单一化的“独木桥”到多元化的“立交桥”,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成想,高考过程中的违法犯罪却多元化了。试卷泄密、高科技作弊、行贿录取等等之外,还出现了湖南省“罗彩霞案”以及众多不同地方的版本。这些多元的犯罪手法,务必严厉打击。 作者:徐迅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