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5月22日电(记者余靖静、黄深钢)浙江省绍兴市某中学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副区长、银行行长、财政局副局长、交警支队科长、教育局科长、中学党委书记等,其余6名是教师子女。“高考加分”事件一曝光,立即引来诸多质疑。
“高考加分”作为一项制度,初衷是鼓励学生学有专长,但时常出现的“特长生不特长”现象,让人们对此初衷产生了“陌生感”。2006年高考录取中,湖南省曾出现数百名跑几圈就气喘吁吁、使出“吃奶”的力气也将铅球扔不出几米远的“省级运动员”。
“高考加分”制度面临信任危机,原因之一在于信息不公开。据了解,“高考加分”项目由教育部划定,各省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政策解释权与最终决定权均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关门”设立和运行“高考加分”项目的现状,使得权力失去监督制约,在一些地方成为以权谋私的工具,也成为人们质疑这项制度的根源。
各种名目的加分,使人们对高考公平产生担忧。对此,一些地方正在纠偏。浙江省从2008年开始取消了优秀毕业生“高考加分”政策。一些省市也在酝酿取消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省级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各种名目的奖励加分政策。
一项制度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不足为奇,也并非只有“除之而后快”。“高考加分”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可以通过改进执行来解决,最好的办法便是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否则,即便取消了某些加分项目,也无法保证保留下来的项目不成为以权谋私的工具。进一步讲,即便加分完全合理,也可能受到群众质疑。因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不能越俎代庖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