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青年报》几天前最先报道了罗彩霞事件以来,引发了各方的声讨、谴责以及反思。随着湖南省和邵阳市调查组的全面调查,王佳俊顶替罗彩霞上学并就业的事件,逐步大白于天下。
坦率地讲,媒体刚刚披露湖南隆回县公安局原政委王峥嵘的女儿王佳俊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一事时,笔者并没有感觉很惊讶,“权力通吃”、“赢者通吃”的表演在当下一些地方并没有谢幕,“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渲染的不过是阳光下的潜规则罢了。所以,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学事件不是孤本绝唱。
比如,2000年《中国青年报》就披露了黑龙江省肇东市刘丽丽1995年冒用同学孙佰艳的名字和中考分数,“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并以孙佰艳的名字毕业、参加工作的事件;比如,2007年《民主与法制时报》披露江西省广丰吴小燕冒用同学邱冬芳之名上学并顺利毕业、工作事件;再比如,2008年重庆科技学院查出两名顶替者等。这些现象表明,试图以冒名顶替的途径而步入大学的事情在之前,确有发生。
每一件冒名事件中都必然有既得利益的一方,哪怕他(她)们长期生活在惶恐和惴惴不安之中,哪怕他(她)们时刻受着道德良知的煎熬。而那些受蒙骗的学子和家庭所失去的,轻的是一次升学的机会,重的则可能是一个人及一个家庭命运的彻底改变。二战时期一位父亲在儿子墓碑上刻下一段话:“对于国家而言,你只是普通一兵;对于我而言,你是我的全部。”而高招制度的公平所受到的挑战与伤害,则更是人们所担心的。
我们必须追问:校园内外还有多少王佳俊在“潜伏”?(三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