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免费教育意义重大 教师教育亟待创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师范生免费教育意义重大 教师教育亟待创新
2010年06月21日 15:37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了免费师范生健康成长

  背景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首届免费师范生将于明年毕业。三年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6月19日,为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教育部、光明日报、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师范生免费教育与教师教育创新座谈会,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师范生在发言中表达了实施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共同心愿。

  师范生免费教育意义重大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有没有必要用免费制度来吸引青年就读师范院校?六所部属师范大学都是重点高校,培养免费师范生是不是大器小用?师范生免费教育意义何在?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鼓励优秀人才从教,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最近,有关部门出台了免费师范生读研和就业的具体政策,使免费师范生全力以赴安心学习,进一步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免费师范生的无比关怀,有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具有示范作用。有条件的省市也应该实施这个制度,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等等。关键在哪里?除了一些外部条件外,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质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六所师范大学都是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他们的特色都是教师教育,有着培养教师的丰富经验。同时他们又都具有综合性、学术性,师范生在这个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大学中学习,可以接触到许多交叉学科,了解到许多前沿知识,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品位,为他们将来成为名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

  伊继东(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凸显了高师院校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了地方高师院校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型,促使地方高师院校进一步明确了现代社会对其自身功能、发展态势的要求和期望,增强了高举师范旗帜,坚持教师教育发展方向的信心和决心。地方高师院校要因势利导,深化改革,加快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一方面是对师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切实转变,由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人尽可代的“教书匠”转化为现代的技术含量高,不可替代的“教育家”;另一方面,由传统的一次性师范教育转化为终身的教师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好老师需要具备的能力

  “学者未必为良师,良师必定是学者”。做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掌握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具备不断获取新知、终身学习的能力。

  刘彭芝(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我深感学生遇到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是一生的幸运。因为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孩子们完成身心发育,领略美好情感,确立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它给予教师的,是塑造的空间,也是承担的责任。优秀师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师范生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希望和中坚。只要我们从“德、才、情”这三方面去培养师范生,就能培养出大批献身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品德、教育艺术精湛、能够不断创新的优秀教师。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长期以来,我国师范生的培养游离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尤其是实行开放式教师教育制度以来,学生毕业有多种选择,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训练有所削弱。作为一名现代教师,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学科知识,但还需要有当教师的愿望,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感情,有把知识教给学生的能力,即有教书育人的能力。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对师范生进行定向培养,有利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训练,较早地接触中小学实际,培养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热爱。这对于培养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而言,至关重要。

  教师教育亟待创新

  据统计,2009年中小学中不到三分之一持有教师资格的毕业生,而超过60多万的准教师没有机会上岗任教。令人尴尬的是,面对几十份、上百份的求职申请,中小学校长抱怨很难招到一位想要的教师。如何应对基础教育的需要、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高等师范院校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师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每个专业的学生应必修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课程。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必修一定数量的历史专业的课程,或历史专业的学生应必修三、四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攻读数学专业的学生,应必修三、四门物理或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化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必修一定数量的生物和物理专业课程,反之亦然。这样的培养模式,即使不能实现每位教师可胜任两门学科的教学,也会促使其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需要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这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型和职业品格的提升。当代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会学知识比知识掌握本身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更多地是为学生创设相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提供恰当的帮助。这一切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程序可以依循,必须根据所处情境,在行动中不断选择与思考。

  对当教师扮演的是“教书匠”的角色时,教师的关注点在于追求知识传递“效率”的最大化,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人生意义。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更会从自身的实践经验中“悟”出自己的“行动理论”。

  “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应当成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期待在若干师范大学建立儿童学、教师学、教材学的国家级研究中心,把儿童学、教师学、教材学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学科加以开发。现在该是聚焦上述三大研究,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创新奠定基石的时候了。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北师大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工夫,推动免费师范生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先是逐步构建了“4+X”的多元化教师培养体系,将学科教育与教师养成适当分离,把教师培养与学科人才培养相互打通,推动教师培养层次适度上移;再是将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同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相结合,构建起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架构的模块式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是与其他五所师范大学联合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计划,建设包括“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远程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共享”等三个应用系统在内的全国教师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在社会实践方面,北师大开展了“名师导航计划”、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系列活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如“三心、三小”假期社会实践(即采用小调查、小助学、小议政这三种形式,向社会表达和传递我们免费师范生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在教育实习方面,我校采取了四种模式:一是在北京市区30-40所基础教育示范校和特色学校建成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二是把学校的三所直属中学作为教育实践与教师发展校外基地。三是与西部省份合作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四是积极开展与周边省份和兄弟院校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免费师范生实验基地已形成“京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华北教育振兴实验区和合作教育发展实验区”四大类,供在校2170名免费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和见习。

  为免费师范生创造良好环境

  首批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已经三年,明年将走上工作岗位。为确保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圆满成功,最近,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社部、中央编办出台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等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新闻媒体和全社会也积极为免费师范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刘惠民(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为落实免费师范生就业,山西省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小组,今年10月底,将山西省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与中小学的需求信息进行沟通,为免费师范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打通信息渠道;同时将组织用人单位到六所部属师范学校选择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费师范毕业生也可自行联系中小学,签订就业协议,省教育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就业报到手续;仍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将由省里统一派遣到生源所在地县市就业,由生源所在地政府安排到所属中小学。山西省还将加强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市县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确保每位免费师范毕业生都能到中小学教师岗位就业。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督促有关市县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确保每位免费师范毕业生都能到中小学教师岗位就业。

  胡占凡(光明日报总编辑):时代呼唤大批优秀教师和杰出教育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对拔尖人才的期待、呼唤与培育,对于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始终是光明日报报道的重要内容,也是光明日报重要特色所在。3年来,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成功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新闻素材。今后,光明日报将继续为这项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创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拿出更多的版面、以更加鲜活、贴近的报道促进教师教育健康发展。(本报记者刘茜整理)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