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教育模式引《自然》关注 科学家需博士学位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华工教育模式引《自然》关注 科学家需博士学位吗
2010年03月16日 10:36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谢寅龙(左)、李少川(中)、李俊桦(右)都是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年轻科研人员。张胜波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华工—华大”教育模式及科研方式引发关注,《自然》杂志发表社论———

  在这里,华工本科生先后三次登上国际权威杂志封面;今年3月,两名华工本科生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故事。在创造一系列惊艳之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引起全球科学界的反思。

  《自然》杂志的编辑慕名来到这所“基因测序工厂”,看到在此忙碌的年轻人后颇为惊讶,“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

  科学家可以速成吗?

  一名普通本科生,在加入华大一年后,便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论文。

  谢寅龙,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四本科生,华工-华大创新班第一届学员。

  从2009年3月开始,华工先后派出两批共三十多名学生来到华大基因研究院,展开了一次以“学术无起点”为理念的教育模式创新探索。

  一年后,奇迹出现了。谢寅龙的名字出现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自然》上,他参与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被选为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故事。

  不久前,《自然》杂志的编辑慕名到访,在见到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子后颇为惊讶,“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此行之后,《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称,中国一个基因研究机构的年轻科学家们正在颠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年纪轻轻,他们就已经参与到重要的科技创新中来。“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然而,《自然》社论也意味深长地使用了Studentworker(科研学生工)这个字眼来称呼这些在“基因测序工厂”里忙碌的少年,并提出三个问题:学生知识面是否足够宽广?他们是否懂得数据完整、保守个人机密等道德规则?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他们能否不断传承发展?

  用“肌肉”做科研

  当华大的领导与日韩同行站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对方根本不是对手,“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命为科学家;而华大都是二三十岁的一帮人,不用说谁强谁弱了”

  然而,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科教工作负责人杨国华底气十足:“华大能够把一些重要项目给年轻人承担,而且只要做出来就可以是第一作者。”

  杨国华认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学生学了太多跟基因组学不相关的东西,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反而形成了约束。例如,新学科的数据量非常巨大,都是百万亿次、千万亿次甚至万万亿次。高校学生学习了书本知识之后,就对天量数据产生了难易之分。

  面对科学难题,本科生眼里没有成见,没有难易,杨国华评价说,华大的本科生表现出了比研究生、博士生更强的战斗力,“谢寅龙他们玩的就是大数据”。

  在与员工的谈话中,华大基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俊更直白,他提出“wearemuscles,wehavenobrain(我们有的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

  杨国华面带微笑地向《南方日报》记者描述说,当华大的领导与日韩同行站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对方根本不是对手,“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命为科学家;而华大都是二三十岁的一帮人,不用说谁强谁弱了!”

  不设门槛,没有“上手”

  创新班的学生对新模式普遍认同,认为效果好于大学课堂教育。

  “科研学生工”的评价,学生大多不以为意。有机会参与重磅科研项目,年轻的学生们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谢寅龙所参与的MetaHIT(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就是与欧盟十三个有关机构合作的“大手笔”,类似的项目一年有600多个。

  在这里,“上手”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一到华大,谢寅龙就被分派到一个小组参加基因测序分析工作,除了“老手”介绍一下常用知识外,谢寅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求助于网络和书籍,Wiki是他最常访问的网站之一。还不懂,谢寅龙可以向整个小组求助;再不懂,小组之间也可以组织讨论;仍然不懂,他就可以向研究院的院士和专家求助。除了日常学习,谢寅龙还去听讲座或参加学术交流。“一年下来有一百多场,这是华工远远不能比的”,高密度讲座和交流给了他巨大的帮助。

  实际上,华大基因研究院还提供与基因测序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包括行政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办公、接待、写作、开会)、采购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全球化地采购国外仪器、谈判)以及财务课程等。

  与仪器更新速度赛跑

  华大用二代测序仪器打造形成了世界上最大通量的测序能力,并期待在第三代基因测序工具诞生前,完成对包含各种代表性物种的“生命之树”的测序工作,完成圈地。

  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在高速成长,2007年实际收入6000万元,2008年翻一番达1.2亿元,2009年预计收入2亿元,实际收入3.2亿元。

  与此同时,基因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也展现出诱人的前景。基因测序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应用的前景似乎触手可及。

  但抓住机遇的同时,华大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三代基因测序工具可能在三年后诞生,而华大已投资5.6亿元人民币购买128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二代测序仪器,以形成世界上最大通量的测序能力,期待在两年内成功圈地,完成对包含各种代表性物种的“生命之树”的测序工作。

  华大在与时间赛跑。如果不能迅速强壮“肌肉”,显然无法适应高速成长的重荷。

  ●记者手记

  “工厂”在扩张

  在远离深圳市区的盐田北山工业区,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牌子并不显眼,路人也知之甚少。

  但这座十一层普通楼房里正在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基因测序工厂(thesequencefactory)”。

  如今,附近一幢关了门的制衣厂也正在被改造成办公楼。两个月来,五百多名新员工加入,这让原来大楼的电梯和饭堂变得拥挤不堪。

  这里,有一种在中国很另类的“模式”:免费食堂、四人间公寓,还有各种讲座,俨然是公司和学校的结合体。

  但学生和工作人员却快意享受着这里的“魔力”。好比谢寅龙,一年中,他经常连轴转,除了吃饭、睡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脑前面。

  南方日报记者张胜波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