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安徽11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就“钱学森之问”致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成为轰动全国的热点话题。“我们期待着教育部的答复。”昨天,众多读者给新安晚报写信、打电话这样表示。
杜畅先生在来信中说,一所大学的校长很重要。我们需要的是像蔡元培先生、梅贻琦先生、张伯苓先生那样的真正教育家来做我们的大学校长,来办我们的大学。不能让持“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论调的人来做我们的大学校长,否则,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培养不出杰出的大师。清华老校友也捷说,大学应该推行“教授治校”,不能让“外行领导内行”。
40多年前就投身教育的纪春明先生说,“钱学森之问”点到了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也是中国教育领导机制的症结。“问题是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决策者应继续完善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
读者赵为民先生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能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学语文》杂志主编、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李平说,中国近年的高校改革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却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泛数字化现象”,在表面繁荣的“数字”背后,中国高校未来的理念、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的理想目标,则日益淡化。他认为,中国高校发展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专家治校、学术至上,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淮北市读者伦明说,必须看到,钱学森期待的杰出人才绝不是全能型、万能型人才。而应大胆培养所谓偏科但却某一方面拔尖的新型人才队伍,那么今后的中国必将催生一个强大的全能型万能型杰出人才群体,“期待着教育部能尽早回答大家的疑问。”
“教育部何时直面钱学森之问?”媒体评论人王石川说,教授们和媒体掀起舆论关注“钱学森之问”,这一举动善莫大焉。“培养杰出人才当然是一个系统工程。相信教育部官员更有认识,而从认识到改观,还需要多久呢?”(记者李阔 袁星红 陈哲 宫礼)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