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考改革备受质疑。广州虽已改三年,教育人士直言:分数仍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 陈学敏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从2010年起正式取消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即中考),改由各学校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两项指标择优录取高中新生。该新做法立即引发了当地许多家长和孩子争议:素质评价只由学校单方面认定,会否造成误判?学校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了,会否滋生教育腐败?
反观广州,同样的做法已经实施三年了,其效果如何?记者采访广州市多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校长和部分专家了解到,三年实际证明这样做可操作性不强,“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广州三年无人“综评”不合格
早在2004年,广东省就选择深圳南山区作为试点拉开基础教育改革序幕;2005年开始在广州市原东山区展开;2006年在广州等城市作为试点推开;2006年年底,广东省正式颁布了《广东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意见》,从此,广东学生的“中招”成绩单上,增加了一项“综合素质评价”。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广州“试水”三年来,“综合素质评价”的实际效果却不乐观。多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对这一措施提出了质疑。广州市某重点中学的梁校长直言,从目前广州招生情况看,分数还是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根据广州市招生办的相关规定,在中招总分相同情况下,要先看语数英三科总分,如果再次相同,就按数语英顺序比较各科分数的高低。
“理念虽好,但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景,一些班主任和校长表示不容乐观。”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采用“A”、“B”、“C”和“D”四个等级。“尽管B等表示‘良’,但在一些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它等于说明这个学生‘有问题’。到底给谁B,这又是令人头疼的难题。”越秀区一所省一级学校一初三班主任这样说。
记者从广州市招生办了解到,自从推行中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广州并无一例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而影响学生升学。据报载,在珠三角地区曾有一位学生因被评为C,最后不能升高中而离家出走。
诚信公平度低导致信任危机
等级、位置值、分配生……近年来,中招录取新名词频频出现。有学生表示:“本来要减压,但无形中给我们造成的负担更重了”一些家长也认为,中考改革越来越复杂,只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记者采访的被访者中,竟有2/3的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表示反感:“老师看到的常常只是表面,优秀者不一定优秀、差生不一定就差。”不少学生坦承,为了在老师、校长面前留下好印象,他们甚至不惜串通同学、家长“制造”“好人好事”,“反正又没人查,老师要的就是‘乖孩子’。”一名初三综合素质均被评“A” 的男生说。
“对于正在发展和成长中的学生,给他们贴上综合素质高不高的标签,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一位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说。
该专家解释,长期以来,社会习惯用符号对学生进行量化,这种根植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虽有简单化之嫌,却便于操作,为广大教师也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一旦启用舶来的“质性评价”的描述方式,在实施评价的时候,面对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过程性和评价目标的多维度等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无一例外将要背上沉重的包袱。
“评价难免会走过场,而这种草率的描述到底会对甄别学生产生多大的意义令人怀疑。”对此,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和校长提出相同的看法:“当诚信、公平在当前还十分疲软的时候,综合素质评价在人们心目中能占据多大分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