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抓狂" 家长"憎恶" 奥数为何在中国"变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小学生"抓狂" 家长"憎恶" 奥数为何在中国"变异"?
2009年11月12日 15:57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老师觉得“残酷”

  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关联的“乱局”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50年前诞生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用于发现和鼓励极少数超常数学人才;24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赛;10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

  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然而,被喻为青年数学家重要奖项的菲尔兹奖却无人问鼎。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你封杀,“我七十二变”

  不再举办奥数学科培训和竞赛、禁止将奥数成绩和“小升初”挂钩、禁办奥数班……10月25日,成都市教育局的五条“禁令”,给“奥数热”泼了一盆冷水。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些被称为“釜底抽薪”的“禁令”,自2005年各地即陆续出台,然而,现状却是越“封杀”越火爆。为规避禁令,很多机构打起了擦边球,变奥数为“新华数”“趣味数学”“数学思维训练班”等,奥数变得日益功利化、大众化、低龄化。

  采访中,一些家长向记者抱怨,他们也知道孩子没多大兴趣,但手里不拿几个证,就上不了名校。这之中最硬的就是奥赛、华赛等获奖证书。

  从选拔尖子到“万人陪练”

  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时下与奥数相关的杯赛如华罗庚金杯赛、希望杯、迎春杯、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赛等,无论举办者是谁,举办的初衷是什么,现在几乎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职能:小学生进名初中的敲门砖、高中生进名高校的“助推器”。

  那么,在部分孩子、家长、老师眼中,“全民奥数”风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

  小学生———“抓狂”。在广州市协和小学上奥校的小伦,课业负担让孩子稚嫩的脸上,早早地架上了一副大厚眼镜。自从三年级上奥数班后,他几乎每天做作业至深夜11点,有时候是哭着写完的。谈起奥数题,小伦用“抓狂”两个字来形容。

  家长———“憎恶”。在中直机关工作的孙先生提起奥数,脱口说出“憎恶”两字。为了给孩子快乐童年,夫妇俩从没让他参加各种与奥数相关的培训班。然而,临近“小升初”,他傻了眼:要上家附近的师范附中,必须参加学校指定培训机构的奥数班。孩子不光要被逼着学,更为尴尬的是———他还要另请家教去“恶补” 前三年没学的“奥数”。

  老师———“残酷”。小学生学初中教材、初中生学大学教材…… 广州市奥校一位李姓老师说:“从来没有哪一种小学考试像奥数这样伤孩子自尊!一些小学生数学测验平均分为90分以上,而在奥数班,只考10多分,这样大的差距,让孩子们体会是很残酷的!奥数其实只适合少数天才孩子,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是‘拔苗助长’。”

  不少专家反对僵化的奥数训练。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表示,学奥数的学生们习惯于解决别人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发现的问题,他们以后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应加强教育督导机制建设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出台了不少对于奥数的禁令,但效果却不甚理想。有关专家认为,下禁令只是治标,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革高考、中考以及小升初制度,淡化奥数指挥棒效应才是治本之策。

  要治理奥数的泛化,加强教育督导机制建设也必不可少。教育督导机制薄弱、执行力不够也是奥数不能与升学考试脱钩的原因之一。以前每次整治都是由教育部门内部的督导机构来推进,教育部门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有些整治人员还是参与瓜分利益蛋糕的,这怎么能行。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