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
新增1335个字怎么来的
根据使用频率来挑选
8300字——这是《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的字数。与1986年的通用规范汉字相比,增加了1335个字。
这也是继1956年、1986年规范汉字之后,新中国第三次规范汉字。新增的1335个字主要是一些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和中小学的文言文用字。
新汉字表将8300字按通用程度划分为三级: 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二级字与一级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 三级字表收字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与大众生活和文化普及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据了解,能够入选一、二级字表的汉字,是根据其使用频率来确定的。专家们采用了9 个信息庞大的“语料库”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语料库是“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新闻媒体动态流通语料库”,收录的汉字量分别为9100万和3.5亿。
“《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收录的每个字,都有明确的来历。”制字表研制专家工作组组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王宁说,汉字中有大量的异体字存在,为了确保字表中收录汉字的规范性,研制工作组的专家学者们对每个汉字的出处、正异对应关系都进行了检索和考证。
二问
“氾喆”等异体字为何恢复
是为了尊重民众心理与民俗
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字表研制过程中,对繁体字恢复和类推简化问题,曾进行过反复的研讨。研制组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为了维护社会用字的稳定,字表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
不过,在这次新汉字表中,仍恢复了51个异体字,调整了6个繁体字。
“氾”、“仝”、“谿”、“缐”、“甯”,这些字曾被视为“泛”、“同”、 “溪”、“线”、“宁”的异体字或繁体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其实原本也是姓氏。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在此次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这些汉字首次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
王宁以“缐”字举例说,以前我们把它简化成“线”,有群众说:“我就愿意用这个姓,我这个姓是泉,泉水是流动的,多吉利。”还有“哲”,有些人名字中不愿意用这个字,因为此字有折断的意思,有人说:“哲学的哲有一个异体字‘喆’,两个吉多吉利。” 再比如“淼”,现在老百姓有时说五行缺水,来三个水不好吗?这牵扯到民众用字的心理和民俗。
不过这些异体字和繁体字并不能任意使用。王宁解释说,字表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字只能限用于特定的地名或姓氏、人名用字;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文字时,还不能随便写异体字和繁体字。
三问
44个微调字“调”什么
只针对印刷汉字
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44个微调字立即引起了人们不解。
乍一看,那些“琴、瑟、琵、琶”等字,与现在使用的没什么两样啊?
许多人是拿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睁大了眼细细对照,才终于发现了难以察觉的“奥秘”:原来,像“琵、琴、琶、瑟”四字左上“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新汉字表中,横变形,像“球”的“王”字旁一样往上提了。
这样微小的调整,究竟有必要规范吗?
“这个调整,应该不会对当前社会用字产生多少冲击,因为它不会改变每一个字形所提供的供认读用的富有个性的区别特征,对百姓生活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 研制组成员解释。
原来,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少量字形的笔画形状、笔画组合和整字结构尚有改进的余地。这些微量的不足,在前电脑时代,由于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统一的铜模浇铸出来的,用字部门光凭视觉对这些微小的差异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以后,用电脑造字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字形的不规范情况也就“暴露”出来了。
四问
字表外的字还能用吗
起名字最好不要超出字表范围
当汉字表公示后,网上留言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8300字以外的汉字,还能用吗?
对此,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特别解释了“通用”与“规范”的区别,强调规范汉字的“通用”性,即领域通用,使用频率高。
而《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曹先擢教授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使用得好,就要有规范。规范带来方便,我们要珍惜这个方便,如果老是强调自己,人家不认识,起不了效果。
汉字表不具备法律强制效力,但是,有关专家建议,起名字最好不要用字表以外的字,将给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入户口、银行储蓄、坐飞机、申报保险等,计算机很可能打印不出名字的用字。
据介绍,考虑到汉字在内地、台港澳及国际上的使用情况,《简繁汉字对照表》已经编制完毕,以利沟通。有关方面将要出版一个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来解释这个字表。专家建议,作为规范汉字的两个很重要的字典,《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要遵循这个规范。(记者 董洪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