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政策尚未出台 调查:课改后复读风险有多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新课改政策尚未出台 调查:课改后复读风险有多大
2009年08月10日 09:13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7年,北京高一新生与湖南、陕西和黑龙江的高一新生一起纳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10年6月,这批新生将走入高考考场,而复读生则将面临高考“辞旧迎新”带来的困惑。面临新课改后的高考,复读生准备好了吗?为此,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高考复读机构,进行了调查。

  北京复读市场

  影响明显,预计缩水近一半

  相对于往年,北京市人大附中培训中心复读班今年显得有些冷清。“北京明年要实行新高考,新旧课程的差别,实在让我们拿不准主意,到底要不要复读。”带着女儿到复读学校咨询的刘女士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落榜考生和家长的踯躅。

  作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高考复读学校,精华学校今年招生人数为1000人。该学校负责人李老师介绍,由于明年北京高考将首次采用新课标、今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减少以及高招录取率提高等原因,北京市今年高考复读生数量大幅减少。据估计,今年,全北京市复读人数将由以往的12000人以上缩减到7000人以下。

  记者还对其他几家复读机构进行了解。龙文文化培训学校,以一对一的教师辅导作为特色办学,记者在咨询处看到门口冷冷清清,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学生报名一对一辅导的高考复读课程;人大附中培训中心高考复读班也由往年的14个锐减为今年的8个,均为理科班;北京四中复读班每年都会尽量控制人数,但今年截止到目前尚未报满;新干线学校日前根据报名人数也仅仅开设了两个班,每班仅 30人左右。

  由于复读人数减少,各大复读机构也采取了降低录取门槛的方式吸纳生源。人大附中培训中心高考复读班去年录取底线是400分以上,今年降低到300分;新东方铭师堂的录取分数也由320分降到300分,有些复读机构的面试程序也因报名人数少而取消。

  政策尚未出台

  雾里看花,各方各执一词

  新课改后,教材的改变导致高考内容的变化,是最让复读生望而生畏的原因。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陈同学就表现出对新课改的担忧。“以往总有人在说2009年是高考复读生的最后一次机会,这给我和身边很多本打算复读的同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我们不知道怎样选择。”他表示,“如果复读,就要重新学习新教材,课本和2009年以前完全不一样,知识重点变化了,还增加了很多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的知识。”

  “问高中老师,大部分都说,新课改还是有风险的;但复读学校的老师又反复跟我们强调,明年的高考内容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新增内容的学习只会花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也很动摇,不知道该听谁的才好。”在采访中,不少同学这样表达着自己的疑惑。

  有中学老师对记者表示,“教材内容的变动确实不小,目前新高考方案并没有出来,明年怎么考我们也不清楚,风险肯定是有的。只是要具体说,新课改会对高考有多大影响,复读到底有多大风险,恐怕还是要等新高考方案和相应政策的出台,才能再作判断。上大学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事情,还是他们自己决定比较好,我一般不给予直接的建议。”

  并非推倒重来

  持平常心,以期“无缝对接”

  新东方铭师堂杜娟老师介绍,新课改对于中高分考生选择复读的影响并不是太大。据了解,几家主要复读机构的复读考生,高考分数大多集中在400到500多分这一分数段。记者从人大附中培训中心复读班了解到,在目前报名的复读生中,600 分以上的高分考生报名的已经有30多人。

  记者了解到,很多复读机构做了相应努力。新东方铭师堂开设了为期三周的暑期新课标高考攻略班,帮助复读生顺利从“大纲版”过渡到“课程版”;人大附中培训中心高考复读班打出“应对新高考,我们准备好了!”的口号,表示将在开学一个月内完成新旧课改的无缝对接。

  专家介绍,2010年新课改高考同2009年高考相比,将不是颠覆性的变化,无论考试形式还是考试内容,都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课改标准下的高考是“改革”而不是革命,是衔接、过渡而不是推倒重来。2010年北京市考试院关于高考的总体精神是“稳定+微调”,命题趋向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实际上,自2007年北京市高中实行新课改以来,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已经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逐步向新高考过渡,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力求实现2010年的第一次高考与旧高考的“无缝对接”。 (赵婀娜 张晶 吴佳文)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