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想上好学校,就得上奥赛班。”家住重庆市渝中区的王女士,几乎每个周末都要送孩子去上奥赛班,风雨无阻。
和王女士一样,小学开始学奥赛、中学去拿全国大奖、高考保送名牌大学是很多家长为孩子拟定的一条成才捷径。可是,如今家长们的美梦似乎要破灭了。7月中旬,重庆市教委宣布,从2009年起,重庆市将逐渐全面取消各类学科奥赛的升学加分。
重庆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李源田告诉记者,重庆市在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奥赛方面走在全国前头,2006年就强令停止了全市小学和初中的一切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重庆的小学和初中奥赛早在几年前就全面停止了,现在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比赛,更谈不上与升学挂钩加分。”
有专家把全民奥赛比喻为一场“全民灾难”,坦言奥赛只适合极少数有天赋的学生学习。那重庆市取消各项奥赛升学加分,对素质教育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取消奥赛加分:是喜是忧?
最近,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公布了一份对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哈尔滨、郑州、重庆等15个城市的公众调查报告,结果出乎意料:被访问者中有78%的小学生参加过奥赛培训,84%的孩子表示不喜欢。迫于身边人都参加奥赛培训压力的占35%,孩子出于自身兴趣参加的仅占11%。对于奥赛培训的评价,58%的家长认为弊大于利,64%的家长认为劳民伤财,收效甚微。
然而,面对重庆市逐渐全面取消奥赛加分的新政策,家长们是又担心又高兴。“为了进好的奥赛班,我们家长托关系,请客吃饭,如今不再和升学挂钩,已经付出的财力和时间怎么办,现在看来,不如把这些时间和精力花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面”。重庆垫江的一名家长表示。
学生张炜则这样看待逐渐全面取消奥赛加分:“早就该取消了,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奥赛,我们就像做题的机器,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假期。”
其实,奥赛本不是洪水猛兽,只是在引入我国后变了味。重庆一名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奥赛虽然弊大于利,但是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等方面是有好处的,“奥赛题是基础题的融合,只是在实际教育中我们没有把握好度”。
中国奥赛:缘何就这么火?
那么,是什么让奥赛这么火,以至于几乎成了一项“全民运动”?
奥赛在我国泛滥成灾,其直接原因是它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乃至高中升大学直接挂钩,它的背后掩藏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据了解,仅在北京,奥赛催生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0亿元。奥赛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就这样打着“教育”的旗号堂而皇之地让学生、家长就范。为了能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大多数家长明知奥赛对孩子健康成长并没有多少价值,也不得不让孩子牺牲假期去参加鱼龙混杂的奥赛训练班。
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不均衡成为奥赛火爆成灾的根本原因。1997年后,小学升初中取消了统考,实行电脑派位。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遇到严峻挑战:家长们不甘心自己的宝贝儿女被分配到薄弱校或普通校,有些重点校也不愿意分到“差学生”。于是,作为可操作性较强的选拔工具,奥赛被重新提起。
择校是现实的障碍,而择校的根源在于政府没有依法履行教育投入责任。在奥赛热潮愈演愈烈的今天,有人这样说“择校不废止,奥赛难降温”。“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大家都想使用,所以迫切需要一个衡量工具。奥赛比赛获奖可以获取升学考试的加分,这就带动了奥赛的火爆。”一名奥赛班教师坦言。所以,即便奥赛正在扼杀天才,“家长们也会把奥赛培训班的门挤破”。
取消加分:就能还奥赛本来面目?
事实上,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规定公办中小学禁办奥赛班。但奥赛教育中存在的庞大利益链条,配合择校的现实,最终让官方命令变成一纸空文。
现在,重庆市教委发布逐渐全面取消奥赛加分的消息,虽然让许多重庆家长很泄气,但是市场上的暑期奥赛班报名依然火爆。有些奥赛班的教室甚至从上午8点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地上着课,一批批学生在这里上完课又离开,下一批学生马上接着上课。已经给孩子报了两个奥赛班的刘女士说:“学奥赛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有帮助,孩子班上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都是学奥数的。”即使有人说奥赛对解题技巧的训练,应试的色彩十分明显,但是“应试教育才是王道”。
在重庆市,小学、初中升学早已不加分,现有对高中生奥赛获奖者的高考加分政策也将被取消,孩子们似乎也能从“奥赛”中解脱出来,可是,取消奥赛加分之后又该学什么了呢?“既然我们已经明确,奥赛的问题就是择校、选拔工具的问题,那么,如果取消奥赛,很快就会出来另外一个替代品。”许多人表示了这样的担忧:只要有择校,就会有或明或暗的各种考察对比——奥赛成绩,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即便没有奥赛,也会滋生出其他的项目来。
全国惟一一个基本消除择校的城市是安徽铜陵市。当地的17所初中没有一所是“校中校”和“转制校”。不管学生在哪一所初中就读都有进入重点中学的机会。有人认为,铜陵经验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而是当地政府在消除教育不均衡上所表现出的努力和勇气。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奥赛教育何去何从、能否回到本来面目,并不取决于对奥赛教育“危害”的认识,而取决于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择校热能否真正消退,高考改革能否持续推进,能否真正打破应试教育,推行对学生的综合、动态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对奥赛教育应作如是观,对其他的“热门教育”亦如此。记者 李国 实习生 黄怡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