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同比翻一番 高中生留学热激励高校变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赴美留学同比翻一番 高中生留学热激励高校变革
2009年07月24日 19: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过去8个月,中国内地参加“美国高考”的考生同比翻了一番

  目前,高考招录工作尚未结束,但海外高校的生源“大战”已经在国内悄然展开。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国内的美国留学市场异常热闹,很多美国高校纷纷“出招”,广招中国生源,就连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康奈尔等8所美国常青藤盟校也不例外。

  赴美留学人数同比翻一番

  据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美国项目部负责人王敬透露,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已受理大约1500名学生赴美留学的申请,较去年同期增长50%。在申请到美国就读本科的学生中,超过60%的申请者是国内成绩拔尖的高中生。

  为了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常青藤盟校不仅开设了更多的专业,供学生根据各自需求和条件进行选择,而且还适当提高了助学金和奖学金项目的预算。其中,哈佛大学向新入学学生提供的各项资助总额创历史新高,仅奖学金总额一项就高达14.7亿元人民币。

  究竟有多少内地学生选择就读美国高校?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中国内地参加SAT(俗称“美国高考”)的考生人数较去年翻了一番,达到1.5万多人。其中,包括耶鲁、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等在内的美国高校,最近5年招收中国学生的人数持续增长。

  据哈佛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校2007至2008学年共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400名,占总人数的10.22%,这个数字比16年前增加81.8%。

  海外知名高校中国觅生源

  为什么海外名校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内地?王敬认为,一是随着近几年中美交流加深,有着充足教育资源的美国高校迫切需要从其他国家招收优质生源,而中国内地高考的激烈竞争,成了美国高校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最佳时机;二是近年来美国留学签证政策逐步宽松,为中国学生留美创造了条件;三是国内学生、家长对出国留学有了更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了比较早的规划;四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继缩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主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此外,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寻找更便捷的途径。

  李洋是北京朝阳区一所知名中学的高三学生,今年高考成绩虽然已过重点线,在国内可以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去美国留学。对于儿子的选择,李洋的妈妈说:“从大学的世界排名和综合实力来看,国内的大学不如美国高校有竞争力。另外,美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环境比国内要好,希望孩子出国后能学到更多知识。”

  在北京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一位送女儿学习英语的黄女士说:“虽然我女儿今年只是初三,但我们准备把孩子送到美国读大学。因为,孩子花同样的力气准备高考,可能在国内只能上一般本科院校,而考美国高校上好大学的机会可能更多。”

  国内高等教育还须变革图强

  王敬认为,相对于国内近千万高中毕业生而言,每年几万人留学海外,不会对国内高等教育造成太大冲击,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数学生是因为国内高考失利而选择海外留学,绝大多数还是成绩拔尖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高校的生源质量。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美国高校在中国大规模招生,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至少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大批海外名校将目光投向中国,对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在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帮助更多中国家庭子女获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家庭的不同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大批海外名校涉足中国高教市场,客观上给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形成一种“倒逼机制”的外部环境,促进国内高校锐意革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教育部最新公布,今年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参加高考的只有750万人,有84万人未参加高考。范先佐不无担忧地说:“如果有一天这84万人,不是像现在一样分流至社会各个领域,而是通过‘美国高考’进入美国高校,那将对中国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全球金融危机只是海外名校疯狂进入中国市场的起点,学术的国际化、教学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以及就业市场的国际化,都将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高校应加大改革力度,使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也能满足不同考生、家长的教育需求。”范先佐分析说。本报记者 柯进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