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不诚信已成当前破坏学术生态“首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专家:不诚信已成当前破坏学术生态“首恶”
2009年07月05日 15:10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学术期刊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研究”论坛上,专家不约而同指出,不诚信已成当前破坏学术生态“首恶”,严重阻碍科学研究良性发展。

  历数常见“五宗罪”

  “爱因斯坦曾言,‘如果说我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以此强调前人研究的重要性。那么,如果连巨人都泥足深陷呢?在此基础上的一切创新成果是否会随之崩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古德芒德·赫姆斯的问题,引发深思。

  与会专家举出当前全球学界存在五种“不良行为”,其中包括捏造数据、选择性使用数据、剽窃、违背伦理道德的研究,以及署名不当。以“选择性使用数据”举例分析,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若在实验前已有预设性结论,并在随后的数据收集过程中只选择能证明最初想法的,而回避指向其他可能的数据,那么这些被选择使用的实验数据就是“带有偏见”的。此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若在阐释命题过程中有了人为的扭曲、误读,对研究也是有弊无利的。

  诱惑、压力引发“造假”

  “造假”的深层次原因,来自压力和诱惑这两股力道。

  赫姆斯提出一个特殊现象:越来越多事实表明,高水平的课题组,其研究人员犯“造假”错误的可能性很高。如韩国的黄禹锡研究小组,此前对狗的成功克隆确实对推动遗传克隆研究起到不小作用,但之后宣布的成功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患者匹配型干细胞两个成果,全属“造假”而来。

  “科学研究是个体、小团体进行的,但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离不开研究成果的共享。”赫姆斯指出,“这就要求科研成果必须具有完整性和公信力。”对此,有效的防范和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学术期刊编辑应是“前沿战士”

  专家指出,作为学术论文的“第一专业读者”,学术期刊的编辑应担负起“打假前沿战士”的职责。如已有几家学术期刊建立起了非常严格的“署名制度”,即一篇论文发表前,所有作者均与编辑部签订法律文件,确认自己对文章哪一部分作出了贡献。也有不少第三方机构给出了好建议。如国际出版伦理协会很早就公布了“如果你发现抄袭该如何做”的流程图。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表示,研究者端正学术态度,人人自律,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彭德倩)

【编辑:吴歆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