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网络时尚‘品味’出民主意味就能得高分!”“今年会冒些精彩文章,但平庸作文会比去年多!”“今天《扬子晚报》刊登的小学生作文因为有真实感受,所以要比一批高考的考生作文出彩!”“高中生作文按套路疯狂训练,大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昨天下午,江苏省写作学会召集全省作文泰斗级专家,召开高考作文题述评和研究座谈会,解析09高考作文。专家指出,高中生生活不“时尚”,对生活缺乏思考,导致作文易陷入平庸化。
[考题评价]《品味时尚》时尚大气用意深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究竟出得怎么样?与会专家们态度一致:是个不错的题目!品味时尚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或者希望考生在写作方面要感悟人生,要关注社会生活方面,这个就是品味的重点所在。
要求考生写出“个性”
凌焕新(省写作学会会长、南师大文学院教授):今年江苏作文命题我认为限制性和自由性方面结合得比较好,所以还是一个好的题目:具体来说:1、从选拔性来讲,好的作文题是看能不能有利于考生写出个性化的东西。今年的作文题从品味这个角度出发,每个人必须从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感悟来写,所以必须要写出我的认识,我的感悟,我的品味才行,这就能显示出它的个性;2、从导向性来讲,今年的作文命题第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生活里面平时的热点的人和生活作为整个写作的对象,这样一来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第二是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这个思维特点我刚才讲了用自己的思维品味客观生活。第三是符合学生学习的程度。3、这个题目要求考生不仅关注社会各种各样的现象,还要关注怎么样去探究这些社会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审题“如何品味”是关键
孙芳铭(南京第一中学特级教师):题面通俗,但用意深刻,两个词搭配起来一看就懂,但实际上我的体会是可能从一个角度来让学生品品人群追逐的目标,品品社会的变化,对社会的某种潮流作出自己的思考,所以我讲它用意比较深刻。它显示了一个教育大省在作文命题上显现出来的眼界、胸襟、气度。然而这种作文上所反映出的眼界、胸襟和气度,恰好是目前的基础教育最缺少的;第二个是题意显赫,蕴含丰富。从《扬子晚报》上看,有一个男生走出考场抱怨说“谁关心时尚呀”,其实我想他不会对时尚麻木不仁的,只是他没有理解到时尚的含义。“品味”和“时尚”这两个词就预示了两个空间,让学生去发挥,挖掘题目的韵味。从题目来看品味是关键,品味是重心,但前提则是考生对时尚的认识,而对时尚的理解很能看出一个考生的认识水平。
[解析“考情”]谈网络想到民主“有胜算”
孙芳铭:比方说报纸上谈到网络是时尚,但作为一个考生关注什么?今年作文这方面肯定非常丰富,有人关心娱乐游戏,有人关心隐私,当然也有人关心网络上很雷人的文字。先讲讲网络这个题材。现在谁掌握了网络就掌握了时代,谁同网络不沾边就不能算是现代文化人了。同一个东西,看法不一样,善恶美丑很多话可说。这个题目怎么写不落入平庸,我的看法是网络上的舆论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网络上若干个博文、若干个评论,显示的是民情、民意、民心,表现的是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侮、民情不可违,反映社会民主趋势。如果考生能想到这一点,想到了民主,联系到民主精神的发扬,那立意就比较深远,比那些谈娱乐、谈游戏、谈文字要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吃喝玩乐也是一种时尚,至少在某些人群当中是一种时尚,但是这种时尚折射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是相当一部分人信念的动摇或者泯灭。我想腐败问题是人们议论的热点,考生如果把吃喝玩乐向这个方面延伸思考,文章就会比较有深度。还有时尚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前穿喇叭裤学校里认为是奇装异服,可中国奇装异服的老祖宗不就是屈原吗?屈原年纪老而不衰,到年老还是穿奇装异服。如果探究这种变化的原因也是比较深刻的。我举这些例子说明什么呢?这个题目预留了两个空间,一个是对时尚的认识,一个是品味,加在一起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我估计今年考场上好的作文会有或者说不少,但是平庸之作将会非常非常之多,甚至比去年还多,因为学生不会分析。
“模拟”多了未必就好
王继志(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出作文题目有四句话12个字,第一是猜不着,第二是抄不上,第三是有话说,第四是有信度,出的题目不要太朦胧,否则越是好的学生越会研究题目有什么弯弯绕,影响发挥。目前猜不着和抄不上还不能完全避免,但要尽量避免。虽然很多考生都认为自己做过了类似的作文题,甚至沾沾自喜,但是考前没有一个老师敢说今年就做这个题目,并专门指导“品味时尚”究竟该怎么品,而是一下子出个二三十个题目,在解析时提醒学生“比如品味你们要注意哦”、“时尚要注意哦”,这些题目只是仅仅进入了学生的视野,看过了并没有特别的帮助,甚至还会干扰考生的发挥,让学生陷入定向思维。
虚空浮夸的文章骗不了分
喻旭初(金陵中学特级教师):什么算好文章呢?应该是紧扣题意,内容充实,感情真实,语言流畅,如果说多少体现点心灵的清准,表达的灵动,有创造性,有鲜明个性那就更好了,但现在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文章太少。有些考生存在矫揉造作、言不由衷、虚空浮夸的毛病,既远离生活,又远离真诚,讲得不好听,有些话是用美丽的装束来骗取人们对它的好感,骗分数。一个网友讲得话能发人深省:“中学生作文请多一份真诚,少一点深沉;多一些生活,少几个典故。这样哪怕内容肤浅,却也肤浅的清澈见底。即使文笔稚拙,却也显得可爱”。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有个性、有思想的文章,那些内容充实,即使语言很朴实的也能打高分。
[作文导向]没有生活,训练不出好文章
平庸的作文不能怪学生平庸
裴显生(中国写作协会名誉会长、南大新传院教授):从这个题目出来以后的反映来看,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今年的平庸作文会很多,我也有这样的担心。可我认为这不能怪学生平庸,而是中学教育把学生关在题海里,天天做题目,不去好好读书,不好好关心社会,社会活动很少,所以这个可能不能怪学生。而学生在题海里走不出来教师也没有办法,教师也困在题海里呀,不出那么多题目,最后考坏了教师不打屁股吗?所以这次题目对于改革中学语文教学能引起我们很多警惕。
学生现在陷入题海中,我有时候讲我孙子没出息,他早晨6:30就集中读书,到什么时候结束呢?晚上10:30回家,整天读书,简直是书呆子了,而且书还没读多少,基本是做题目。我写过一篇文章是“走出题海,面向生活”,不走出题海,天天从早到晚做题目,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呀。时尚这个题目怎么写,校园里还有时尚呢,只是孩子们有没有时间去关注,去思考。时尚一词不同人可以做出不同文章,从人体来说,从头发开始,一直到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都可以追求时尚,个人有个人不同看法。刚才讲到电脑、网络,以前哪个人手里拿着手机是时尚了,身上背着一个笔记本电脑那也是时尚了,现在恐怕不算时尚了,每人都有手机,高中生、大学生电脑也多了。现在有很多高中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日志、日记,有自己的著作,那就是个性写作、自由写作了。所以同一个东西,看法不一样,善恶美丑很多话可说。不光是作文题目,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面向社会,关心社会,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思考社会,能够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方面今年的题目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至于到底影响怎么样,我是比较倾向于以后越来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现代社会有责任感。
不要过于强化写作技法
孙芳铭:不光是作文题目,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面向社会,关心社会,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思考社会,能够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方面今年的题目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第一、我们要想办法在目前困难的条件下给学生创造一点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越来越没有作为的话,作文教学就越来越没有前景了,前景会越来越暗淡;第二、现在高中作文教学技法的训练太多,有的恐怕还不能算是技法了,应试制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往里面套,现在规定到什么程度了,开头必须这样写,结尾必须这样写,第二段必须这样写。这是高考作文辅导模式。今年的命题为什么好,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也可以有个性的表达,极少数学生会有创意的表达。如果我们现在继续或强化这种教育上的封闭,中学继续强化技法,或者继续设置条条框框,那就跟自由表达、有个性表达、有创意表达整个背道而驰。
老师不能给孩子“上套子”
靳贺良(南京12中特级教师):我认为目前作文教学改革相当滞后,高考指挥棒一搞,老师一个礼拜两个礼拜都不写作文,自己写不了作文,也不会教作文,就只知道教孩子模仿,讲套路,这些是非常不好的:第一、务必关注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生活;第二、引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真才实料、发出真情实感;第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在作文题教学里,什么题都不要押,拿到题目要学会审题,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比如第一梯度的学生能看到哪个层次,第二梯度的学生能看到哪个层次,进入独立思维的空间,培养社会习惯和社会能力,强化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品质;第四、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作文做得是文章,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我们反复讨论文学教育,实际就是语言素养,首先是写作功底,书面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首先要打扎实。
很多考生恐怕写不过小学生
许祖云(南师附中特级教师):我们一直在提要让学生关注生活,但实际上学生离社会生活是比较遥远的,特别是高中生,苦得不得了,在题海里面转。现在作文怎么做呀?全是模拟题!孩子做不了了,老师改不动,所以即使美好的作文题目和我们现在不美好的教育反差太大。江苏很重视高考作文,从60分到70分,全国没有几家,上海一家,福建一家,这都是很有前瞻性的。对于我们搞了一辈子语文的人来讲,高考作文不就一篇吗?在《扬子晚报》上看到扬子小记者写的作文,有一篇小学生的作文也不得了呀,小学六年级的,满分70分,给了他50分,今年54万考生中我敢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如他。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有一个比较了,读了6年打50分,说不定再读6年连50分都拿不到。原因出在什么上,没有生活、没有思考,写不出真情实感!这恰恰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