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能否终结"一考定终身"?"斩首"变"凌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新课改能否终结"一考定终身"?"斩首"变"凌迟"?
2009年06月04日 17:19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将有11个省份开始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和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被纳入录取参考。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一考定终身”的终结,但也有人质疑,形式的改变无非是将“斩首”变成了“凌迟”。在高考依然是教学“指挥棒”的形势下,如何调整高考与新课改的关系,成为社会各界特别关注的话题 ——

  6月7日,全国又将有超过1000万的学子涌上高考“独木桥”。

  今年高考与往年大不相同。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日前表示,2009年我国将有5个省份进行高中新课改后首次高考,至此已有11个省份开始了新课改后的新高考,将学业水平测试和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作为高考录取参考。到2012年,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将全面进入新课改高考。

  许多业内人士称赞,新课改后的新高考意味着“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制度将被终结。但也有人质疑:如果不改变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的“单一”,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形式的改变无非是将“斩首”变成了“凌迟”。

  如何处理好高考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成为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公众热切关注的话题。

  新课改变革了什么?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始于2004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6年开始,新课改向全国各省市扩展。此次课程改革被称为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洁是北京海淀区某重点高中语文教师,曾经带过三批高考班。2007年对高洁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她开始教高一年级,北京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批学生,2010年他们将参加北京首次新课改高考。

  据高洁介绍,“以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形态以‘再现’、‘模仿’为主要特征,这样的课程教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现在的课程教育,更注重‘创新’、‘实践’。”

  作为有着十几年教龄的“教学骨干”,高洁认为,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新课改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据了解,此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几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告诉记者,一些“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被改掉了,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高洁的学生小王,作为新课改第一批体验者,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外活动也丰富了很多。“学业水平测试不是难题,就怕在同学、老师中留下坏印象,综合评价等级低,高考录取时会吃亏。”因此,小王现在更注意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除了做好学生,还要做个好人。”

  高考让新课改“左右为难”?

  “不可否认,新课改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作为高中学习的最终目的,高考也让我们常常感到左右为难。”高洁发现,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习量和自己的工作量在无形中增加了。

  新课改后,高中生手里的课本从过去的十来本,增加到将近40本。新课改采取模块教学模式和内容,过去一门课一个学年一般只有两本教材,新课改后每个学年按4个模块上课,每个模块都有一本教材。

  最让高中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新课本里一些比较“古老”的知识点被改掉了,但在日常考试和高考模拟试题中,这类考点却依然存在。老师们既要教“新鲜知识”,还要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补考点知识。

  新课改后,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但这也成为另一个让教师们苦恼的问题。“每个区片教材不一样,每门科目的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你不知道高考会从哪本教材里出题。”高洁与各地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某些省的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干脆把所有教材都搜罗来,让学生全学一遍。“毕竟在我国,高考依然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老师就得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洁一脸无奈。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高考犹如一把双刃剑,对中学教学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带来消极影响。要实现高考与素质教育的统一,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曾表示,我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原材料,放在一个标准的模具当中,放到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出规格毫厘不差的统一产品,其结果就导致学校没有特色,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素质教育也无从谈起。

  “在高考这支‘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所承担的压力不会改变,而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所以应该首先调和‘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高洁说。

  对高考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已是无法避免。

  新课改高考把“斩首”变“凌迟”?

  戴家干曾向媒体表示,新课改对高考提出一个新的要求: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也承认,在如何操作和如何保证公正公平问题上,“确实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握高考改革的背景,包括新课改的背景和民众的呼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步入大众化,“素质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劲。

  一些教育学专家认为,新课程高考作为新课改系统的重要一环,决定着“素质教育”能否走向正确的方向。没有高考改革的配套制度,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不可想象的。

  据了解,许多已经实行新课改高考的省市,采用了“分类测试、分批选拔”模式的新高考,以现行的“3+综合(文综/理综)”为基础,分类设置考试科目,在6月9日增加半天的“自选模块”考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量力而考。

  但这改变不了一个根本结果:进入高等学府的最终出路只有高考,而且高考只有惟一标准。有教育学专家指出,新课改高考有了很多好的改变,但要真正按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改变高考标准“惟一”的现象,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担忧,“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其弊端不仅仅体现在一次性,更重要的是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上的单一,而目前的新课改高考,只是加上了“ 学业水平测试”,让一次考试变成了多次考试,这种仅改变考试次数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的“改变”,只不过是从“斩首”变成了“凌迟”。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最终被历史淘汰的最大教训,就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考试公平,题目越来越僵化、公式化,脱离实际,背离了培养、选拔人才的宗旨。如今的高考要想不重蹈覆辙,就一定要加强命题创新。新课程理念视野下的高考,其考试命题应体现能力立意为主,把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强调高考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导向性。

  无论是新课改还是新高考,基层教师最希望的结果是:尽快改革教学环境,结束以升学率这一条标准衡量学校和老师的现状。记者 郑莉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