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昨天,新中高级中学10位语文老师坐进教室,被要求在90分钟时间里交出一篇“高考作文”。
换位思考,想想学生的难处
虽然作文时间相对宽松,而且事先有所准备,但吴国昌落笔时还是感到有些紧张。吴老师今年恰好执教高三,听到高考作文题时,他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材料所给出的元素很多,涉及的话题也是多元的,学生在审题上会遇到不小的障碍。”而他昨天的写作过程也印证了这一点——写了大半后,发觉前面有一大段与主题关系不大,只得划掉重新誊写。现场还有几位老师打了好几个草稿才正式动笔。
“学生们确实挺不容易的。”杨颖老师“交卷”后长吁一口气。虽然从小练习书法,却没听说过“板桥体”,她专门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第一眼我真没看出什么好处来,但仔细端详,他的笔锋起承转合之处都特别有韵味,独具一格。”杨颖的作文也就从她最熟悉的书法入手,探讨文化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真切感悟,学生要正确理解‘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她在高考监考时特别留意了一下,发现至少有1/3考生写写停停,感觉很困难,有差不多一半考生写完作文还没想出题目。
带教高二的严海燕老师坦言自己在材料选择上花了不少时间,她很担心考生会在选材上无所适从。“现在很多学生没什么积累,拓展阅读的时间也少得可怜。一些学生有对付应试作文的法宝,苏轼、司马迁、陶渊明可以包打天下,但这把‘万能钥匙’今年怕是用不上了。”
“下水”作文,教学更有针对性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处主任王纪铨一直是“下水作文”的积极倡导者,他感觉自己“下水”所收获的感悟,对作文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尤其是那些与学生同题作文时所遇到的困惑,也往往是学生感到棘手的难点。弄清楚这些在教学生作文时更能切中要害。
老师“下水”写作文不仅可以促进写作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凝眸》是新中高级中学文学社的一份学生刊物,其中的“自留地”栏目是专门给那些爱动笔的老师们留的,学生对老师的文章都会给以特别关注。
让老师体验“高考作文”,源于校长徐阿根的一项提议——高考结束老师们不妨做做试卷,写写作文,这不仅是一个体验学生考试感受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一次反思。他说:“我们不去评判老师作文的好与坏,而是希望这样的体验式活动能促进教师换位思考,想想学生的难处,从中查找教学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将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
本报记者 王柏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