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芝星家乡,多少孩子“留守”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留守孩子,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状况与杨芝星非常相似
文/本报记者 李维宁
广东省公安厅本月16日公开悬赏通缉的50名命案逃犯中年龄最小的杨芝星,于通缉令公布次日被捉拿归案(详见本版11月18日、19日报道),但是,“留守少年儿童”这一关系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问题却远没有完结。去年年初,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5800万人。“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留守在家”的现象仍将相当长一段时期存在。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杨芝星的家人、杨芝星原来就读初中时所在的罗定市素龙中学、当地派出所以及村委会等,了解到留守孩子的一些生存状况。
一半留守孩子学习成绩欠佳
没心读书而辍学,又因一时逞强斗狠而杀人,致亡命天涯而被悬赏通缉,最后锒铛入狱。这是杨芝星作为留守少年走出的一条灰色版人生之路。
杨芝星就读初中时的罗定市素龙中学德育处黄老师说,留守少年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容易导致三种现象:一是学习成绩变差;二是性格孤僻,不喜与人沟通交流,或自卑或暴躁等;三是遇到损友,易学坏,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过,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少年儿童都会“患”这种“通病”,只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直接管教,他们“或多或少,容易患上这种‘病’”。
黄老师告诉记者,1960多个学生的素龙中学(其中初中部1600多人),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少年儿童占了20%-30%。“他们中有一半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另一半则中等或较差”。
祖孙相依为命只管吃饱就好
记者分别采访了黄老师随机找来的几位留守学生。小伟(化名)是初三学生,但个子明显比同龄人矮小。“我一出生,父母就到佛山做生意去了。”小伟告诉记者,只有每年两个假期,他才能到佛山见父母。记者从他说话时的眼神感觉到,他提起父母时似乎有些淡漠。如今,只有奶奶一人在家照顾小伟的日常生活起居。“姐姐现在读高二,在校住宿,只有星期六日才能见到。”小伟坦言,自己学习成绩较差,上课时常感觉跟不上、学不懂,所以就更不愿学了。“长大了,就到佛山跟父母做生意去”。
记者问晚上回家如何做功课,奶奶是否督促他,不料他说晚上主要是看电视,问起做功课的事,他摇了摇头,说是在学校已做了。今年71岁的奶奶告诉记者,大孙子初中毕业就已到佛山做工,孙女在罗定一间中学就读,小孙子就是小伟,“我也不识他的作业,所以从没给他检查过作业,主要是煮饭给他吃,吃饱就好”。
中午独自在家晚上看看电视
在找小伟家时,记者无意中碰上的一户与小伟同名同姓的人家,也是留守孩子家庭。
屋里飘出香味,一个男孩坐在客厅里正在独自打火锅当午餐,淡黄的头发下是一张淡漠的脸孔。交谈得知,男孩名叫阿雄(化名),在素龙镇第二中学上初二,有一个哥哥与记者要找的小伟同名同姓。村干部告诉记者,阿雄的爷爷奶奶前年去世,而父亲在东莞打工,母亲在镇上一家石英砂厂打工。
接到通知专程赶回来的阿雄母亲说,阿雄父亲在东莞做搬运工,一年回家两三次。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阿雄读初中时,母亲也到附近镇上做工了,阿雄中午放学回家就只能一个人在家做饭吃。
说起教育孩子的事,母亲眼里似乎含着泪水:“他爷爷在的时候还好些,有爷爷帮忙教育,如今全靠他自觉,我天天催他好好读书,但是我说他不听,晚上也没见他温习功课,在家就是看看电视。吃饭钱都没有,哪顾得上他读书的事!”
记者发现,无论是杨芝星,还是小伟、阿雄等,这些留守少年儿童,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状况竟然非常相似。
“我能给儿子送棉被衣物吗”
杨芝星“犯事”后,杨母表示一定要看紧小儿子
杨芝星是本月18日晚上被罗定警方从乐昌押解回来的,当天下午3时左右,从村干部那里听说儿子杨芝星要“回来”,母亲李妙英便找上派出所。天气转冷了,她惦记着儿子是否会冻着。“失踪了一年,如今终于知道星仔在哪里了,我能给他送棉被衣物吗?”
杨芝星犯事后,家里人在村里抬不起头,不敢见人,但杨母还是迈着沉重的双腿走进派出所。记者看到,杨母在儿子犯事后,不到一年,苍老、憔悴早已印上了她年仅48岁的面庞。
记者从杨母处了解到,近一年来,杨父为杨芝星吃不好,睡不好,两个姐姐听到星仔的消息也禁不住地哭。杨父长期在建筑工地打工,杨母前些年也跟随着一起外出打工,后来,杨芝星辍学,杨的弟弟也仅读了小学六年级便辍学了,杨母只好留在家里照料孩子,但是,“每天都要出去做农活,也没有多少时间真正去管教孩子,晚上做饭做菜时就做多些,让兄弟俩第二天中午自己热一热就可以吃”。杨母如今很后悔没有将星仔照管好,杨芝星在读初一时就曾中途停学跑去打工,因为年纪小,后来又回来读初二,但初二没读完又辍学了。杨母表示,一定要看紧小儿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