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5月26日专电(茆琛李敏)近日,正在贵州打工的一位学生家长张某,匆匆赶回重庆市南川区,因为她的孩子被南川区道南中学分到了“农村班”。联想到家里的农村户籍和自己的农民工身份,她怀疑孩子受到学校的歧视。但在道南中学,她却得到学校这样的解释:“‘农村班’是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新举措。”
学校设立“农村班”引发家长不满
重庆市南川区道南中学是该区两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现有学生3800人,他们中有不少是农村留守儿童。该校副校长周南钢介绍,学校初中部共有26个班,其中6个为“农村班”。
记者在南川区采访时了解到,今年4月以来,不少学生家长对学校“农村班”的提法产生质疑。“强调‘农村’二字可能让孩子心里不舒服”,张某告诉记者,“我家孩子从小性格孤僻内向,不喜欢说话,平时和父母说话不多。以她的这种性格,如果受到老师、同学们的歧视,自己想不通又不与家人沟通,肯定要影响她的生活和学习。”
正在重庆朝天门打工的王宾(化名)说,3月中旬给南川老家打电话,得知孩子进城读书,被分进了“农村班”,他曾多次向南川区教委反映学校的“歧视”。记者在道南中学时,周围不少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不仅顾虑“农村班”“城镇班”的分班体制会让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还担心“农村班”的教学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
校方:这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关爱
家长对“农村班”的抵触,让道南中学始料未及。
周南钢告诉记者,学校实施“农村班”“城镇班”的划分,是为了让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爱。
周南钢介绍说:“多数‘农村班’的学生来自乡镇小学,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 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如果把他们和城里孩子安排在一间教室学习,无疑会在生活、学习、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转型期,环境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学校在此阶段不给予他们特别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他们不负责任。”
据悉,“农村班”的留守儿童有“代理家长”“留守儿童之家”。“农村班”的老师组成“家务委员会”,管理学生的住宿、生活、学习和课外活动,指导他们走亲访友、待人接物、调节心理、避暑防寒、购买物品等等。
不少“农村班”的同学告诉记者,学校设立“农村班”对学生有好处,但同学们都回避 “农村班”这个称呼。道南中学初一年级5班是学校6个“农村班”之一,该班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农村班”的同学都憋着口气要挣回面子,因此班里学习气氛浓厚,年级前10名的同学多出自“农村班”。一位城镇班女生告诉记者:“我有一个好朋友就在‘农村班’,她学习成绩很好,自尊心很强,大家都不提‘农村班’ 或‘留守儿童’。”
别让关爱举措事倍功半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我国18岁以下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约2000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
重庆市教科院院长万明春介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全国各地富有创造性地采取了多种教育管理措施,解决因家长缺位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但类似“农村班”这样不被留守儿童及家长理解的举措也并不鲜见。
一些教育心理学界专家认为,道南中学设立“农村班”初衷充满善意,但刻意提出“农村”二字,等于为留守儿童贴上身份标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首先应注重孩子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其次要赢得留守儿童家长的认同,再好的关爱举措,不贴心也会事倍功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