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多数大学生读书四年不被老师认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记者调查:多数大学生读书四年不被老师认识
2010年04月21日 10:12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罗欣 通讯员梁炜 黄海 实习生洪芳)“大学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毕业了,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这是许多学生对大学教师的印象。在昨日省教育厅组织对襄樊学院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该校于去年进行了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改革:授课教师在一定的年限内必须担任班主任工作。

  现象

  上完课就走,师生几乎没交流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武科大中南分校的近20名学生,除2名同学表示与授课老师接触比较多外,其他学生均表示和授课老师没交流、很疏远。“公共课的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专业课老师到大三、大四才会熟悉一点。”一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大部分老师只有上课时才能看到,专业课的问题一般是通过邮件和老师联系,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不多。

  某省属高校霍同学更是这样描述大学老师:“他们留给学生的总是来去匆匆的背影。说实话,四年的大学生活,没有一个老师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就连和辅导员打过的照面也不多。我更怀念高中时期的老师。”

  少数学生认为,大学与中学不一样,学生应该更独立,“大学老师带的学生多,不可能一个个主动找学生。学生有问题主动找老师,老师还是会帮忙解决的。”

  影响

  教学效果差,学生缺少归属感

  采访中,几名大学教师坦言,确实对学生不太熟悉。一位老师介绍,“学生太多,我除了教学还有很多课题要忙,不可能像中小学教师那样照顾到每名学生。”

  “读大学3年了,从未与老师有过什么交流。”某部属高校大三学生李叶(化名)说,大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有点“商业化”。有些教授上完课就走人,看不出对学生有任何关心。师生之间没有真挚的感情,上课也打不起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导别敦荣教授认为,授课老师与学生交流少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既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母校的感情,归属感较差。“老师与学生间互相不了解,课堂教学反馈少,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自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更别提教学生做人了。”别敦荣特别指出,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多是来自于老师,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对母校越来越冷淡,很可能就是跟老师有关,而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等也有影响,“前不久,一位华裔富商捐赠巨款给美国耶鲁大学,而没有捐给同是母校的中国人民大学,不就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吗?”

  对策

  走近学生,专业教师须任班主任

  为改变这种现状,部分高校开始想办法。省教育厅专门向媒体推介了襄樊学院的作法。“所有专业课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前,都必须担任一届(3—4年)的班主任;十年内必须担任一届班主任。”襄樊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化凯介绍,去年九月起,该校对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进行改革,让专业教师加入学生工作的管理队伍。为了促进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还在待遇方面给予保障,“班主任工作量按照教师额定教学工作量的1/4到1/3计算报酬,有的院系规定每周工作量按两课时计算。”同时,学校也要对其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如让学生打分、核查班级考勤率、就业率等。

  襄樊学院共有711名专任教师,去年有267人申请当班主任,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课老师陈志泉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要开班会、查寝、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学生工作很琐碎。”陈志泉说,尽管更忙碌了,但与学生间交流多,促进了教学相长,“以前把班级的学生认清楚要两个月,现在搞一两次活动就全认识了。”

  专业教师当班主任的成效已经凸现出来。该校物电学院2007级学生付建树尽管才大三,但已开始创业赢利了,他说,这得益于班主任的帮助和指导,“专业课教师李文联是我的班主任,他每周要和我们交流三四次,得知我有做电子产品研发的兴趣后,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帮我联系了许多项目,还指导我们参加各种全国性大赛来提升专业技术、打名气。”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