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宝安区的一些试点学校,学粤剧的大多是外地孩子,学京剧的却是本地孩子占六成
深圳市宝安区继“京剧进校园”全区中小学校园涌现千名“京剧娃”后,当地部分中小学搞起了“粤剧进校园”,两年来,福永街道的八间试点学校培育出百多名粤剧娃。然而,羊城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与近千“京剧娃”中“广东娃”约占六成的现象大相径庭的是,在150个“粤剧娃”中,非粤语方言区子女占了多数,出现了“湘娃子不懂学说粤语,却学得精通唱大戏”的有趣个案。而愿意学粤剧的,却有“特殊”原因。
学唱“大戏”,纠正了口音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粤剧进校园”之一的福永福新小学。今年9岁,正在读四年级的袁思辰学粤剧一年多,她所在的班级一共有54名学生,只有三个本地学生,她是其中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参加粤语兴趣班的。
负责辅助粤剧教学的黄丽芳老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粤剧刚进入校园时,部分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业受影响不让学。外地家庭一般只指望孩子搞好学业,而土生土长的福永村民子女数量很少,近2000人的学校只有100多本地户籍人口。60多人规模的粤剧兴趣小组,只有两三个本地人子女。而父母们鼓励子女学粤剧的初衷很简单:“为了培养儿女纯正的粤语发音标准,纠正‘普通腔’白话。”
黄丽芳说,本地学生的家长最初送孩子来学粤剧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唱“大戏”帮助孩子纠正粤语发音。
福永当地一位文姓家长告诉记者,本地家庭都是说带有地方口音的粤语,但孩子从小到大受的课堂教育是普通话,而且同班外地孩子比较多,不少孩子普通话越说越流利,反而是粤语说得越来越少,“作为本地人,确实有点担心下一代的孩子,把讲粤语的习惯也丢了。”
不懂粤语,精通唱“大戏”
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8月,学习粤剧不足两年的福永兴围小学六年级学生霍仟,第一次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便凭一首《梦断香销四十年》获得“地方戏业余组十佳”。让评委们没有想到的是,霍仟不是广东人,而是一个湘妹子。
据霍仟的老师介绍,她学粤剧完全是出于好奇。不会讲粤语是霍仟学习粤剧的首要障碍,于是,霍仟天天把台词拿在手中反复念,就像背英语那样。潘世祥说,霍仟这样的成功例子其实不在少数,毕竟外省劳务工子女在当地属于多数派。
来自广西的小学生方瞻远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学粤剧,最喜欢耍枪弄刀,最怕唱腔。为了学好粤剧,他每天都缠着会说广东话的小舅舅,他现在已喜欢听粤语儿歌,看粤语电视了。福新小学的一位江西籍学生家长说,他孩子学粤剧比预想中要快,孩子通过“粤剧”喜欢说粤语了,甚至还喜欢上岭南文化,平时在家经常听粤语广播,看粤语电视节目。
京剧“威水”,广东娃爱学
据最统计数据,迄今为止,宝安区参加京剧兴趣班学习的京剧娃达到上千人,其中广东本地学生有600多人。在外来工子女较多的深圳宝安区,为何广东本土学生参与学京剧的比例,会比非广东省学生多?位于新安街道的上合小学有1500名学生,近1200人是非本地籍人口。但“京剧班”30个孩子中却有20名广东籍学生,该校校长黎桂花认为,其一是因外省外来工子女流动性大,业余兴趣的培养难以坚持。其二是广东的家长们普遍认为,粤剧过于平凡,而京剧练京腔口型对孩子的发音和文化素质提高都大有裨益。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摄影报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