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走红大学校园 给校园男女上了一堂社会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蜗居》走红大学校园 给校园男女上了一堂社会课
2009年12月04日 09: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实习生 何瑫

  男生看了《蜗居》说,“我决定40岁以后结婚,这样就能避免被别人挖墙脚,或许还能挖别人墙角”,女生看了则说,要珍惜在大学里的单纯时光,以后做房奴就身不由己了。

  “太真实了,现实就是这样。每一个细节都不突兀,都是现实,都是我们今后极有可能面对的生活。”尽管第二天要交一篇论文,但“一旦开始看,就根本停不下来”,浙江大学的李雪用一个通宵看完了整部连续剧。

  近日,一部名叫《蜗居》的电视连续剧突然走红大学校园。“蜗居”、“海藻”、“房奴”等剧中的词汇,迅速成为同学聚会的关键词,大有“今天你蜗居了没”的架势。笔者登录一家大学生常上的SNS网站,在“好友新鲜事”中可以看到数以十计的《蜗居》观后感,而在各大高校的BBS里,也出现了许多热议此剧的文章。

  以中国高校最大的BBS“水木社区”为例,自11月16日《蜗居》在全国卫视首映起,与这部电视剧有关的帖子几乎每天都登上“今日十大话题”——《你愿意做蜗居中的谁》、《蜗居挑战了脸谱化的人物模式》……针对蜗居的讨论已不仅局限于影视类版面,而是广泛分布于房产、职场、家庭、情感、教育等版。

  “以前觉得看电视就是编的故事,但在《蜗居》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工作、爱情、买房,哪件不是大学生眼前的事。”网友treehole说。

  在大城市打拼的艰辛动摇梦想 就业目标下移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元,吃穿用2500元,冉冉上幼儿园1500元,人情往来600元,交通费580元,物业管理三四百元,手机电话费250元,还有煤气水电费200元。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元,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在剧中,女主人公郭海萍如是说。这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年轻少妇,毕业后没有回到自己生长的小城,坚持留在大都市打拼,为了存钱买房处处节衣缩食,斤斤计较。

  “大城市的万家灯火中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太不容易了。”西南大学的研二学生马雪觉得,郭海萍的境遇进一步打击了自己“走出去的梦想”。

  “我曾经还是很有梦想的。”马雪说,自己本科的时候一直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大四时她去了深圳实习,想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但是待久了,发现那里人们的生活节奏比重庆快出太多,“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拼,为了在这个城市扎根。”

  有一次,她在深圳的街头看到一棵芒果树,芒果掉落在人行道上。那一瞬间,她觉得这个城市其实很美,但是行色匆匆的人们却不曾注意到它的美好。“每个人都是那样匆忙,但又不知在忙什么,每天都有迷失的感觉。”她开始思考,所谓的大城市是否是唯一能够让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剧中,郭海萍曾流着眼泪说,如果再让她选一次,她一定要选择回到家乡,买一个不大不小的房子,和丈夫孩子平和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而男主人公宋思明也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带着你们过另一种生活,不要太多的钱,每天去菜场斤斤计较,为发论文、评职称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为女儿考不上好学校而心焦。”

  看到这个场景,中国传媒大学的李文说自己内心产生了动摇:“北京地方大,机会多,以前特别想留下,而且家里也想我留下。可是现在有点动摇了,生活成本高压力大,还不如回家,怎么都是过一辈子嘛,人毕竟要生活。”

  而马雪自从去深圳走了一遭后,便回到重庆一门心思读书,保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以后准备考个本地的公务员,安安定定地过一辈子。”

  北京吉利大学的陈苏也觉得,待在大城市,外表的光鲜远抵不上背后的辛酸。“以前总觉得大城市什么都好,可是后来觉得自己家的小城市还是挺好的。”

  “大城市确实有很多机会,但机会说到底都是人创造的,有人的地方就可以创造机会,在小城市,我相信一样会有作为。”马雪说。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