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85周年校庆,首届全球校友会会长论坛热议:
本报讯 记者夏杨、实习生丰辉、通讯员王丽霞报道:昨日是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85周年纪念日,中大召开了首届全球校友会会长论坛,来自全球五大洲 68个校友会的120多位会长代表,就校友会文化问题展开探讨,对时下不少高校“校友会即募捐委员会”的现实做法提出批评。
中大校友总会会长、校长黄达人欢迎各位校友“回家”。中文系77级校友,中大北京校友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陈平原发表了《校友与大学文化》的主题演讲。陈平原说,“校友文化”不等于“校友捐赠文化”。“我们感谢那些慷慨捐赠者,但不希望对其他人造成压迫感,以致逃避校友会的活动。过去走江湖卖艺的总喜欢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钱的捧个钱场、无钱的捧个人场。不失时机地为母校叫声好,这也是一种贡献!”
演讲结束后,记者就校友文化问题和陈平原教授进行了对话———
“挖名角”很少考察教学成效
羊城晚报:谈校友文化,首先要说学生,学生对于大学意味着什么?
陈平原:学校办得好不好,不仅体现在导师的著述,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助,以及学生日后的业绩与贡献,还有就是学生对于母校的追怀,那是构成大学声誉的重要因素。当下中外各大学“挖名角”,看中的都是教授的学术名声与科研成果,很少考察其教学成效,以及是否善待学生。其实,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才是学校最大的财富。
羊城晚报:为什么说本科生最重要?
陈平原:本科生刚进大学,一切都很新鲜,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都很亲密,这时候老师的关心、引导最重要。我刚考上中大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在城里孩子面前不敢说话。一位老教师告诉我们,只要好好学很快就能赶上城里孩子。真的到了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论成绩反而是农村孩子好。老师的一句话能影响学生一生!
不能仅把校友当募捐对象
羊城晚报:您提出,校友文化不等于募捐文化,为何有如此一说?
陈平原:目前各高校重视校友,多是从“募集经费”着眼的。钱当然很重要,但不是全部,甚至不该是“主旨”。否则,人家会说你这大学“嫌贫爱富”。“爱富”可以理解,但“嫌贫”不应该。美国私立大学的做法值得思考,既不放过“有才”的,也不放过“有财”的。
羊城晚报:您写过很多关于大学故事的书,对大学生活颇多感慨啊。
陈平原:北大百年校庆期间,我回避“正史”,转而编选《北大旧事》,并撰写《老北大的故事》,这个写作模式,现在已被广泛采用。在我看来,校友会的工作,要包括有意识地引导一代代的学子,不断地谈论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师长、我们的青春……而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会有回报母校的冲动!
捐款指标太高会吓倒校友
羊城晚报:每年校友聚会,往往都是有成就的人愿意来,寂寂无名的人不想凑热闹。
陈平原:高校对所有校友一视同仁,那是理想境界,实际上做不到。校庆活动时,别让大家觉得太势利,这就行了。大学在重视著名校友时,可也别冷落了“非著名”的校友。做校友工作,属于“长线投资”,切忌“短线操作”。
羊城晚报:纵观很多高校的校友会活动,主要还是和募捐有关。
陈平原:校友会的工作不仅仅是募捐,最重要的是凝聚校友的一片赤子之情,不要太急功近利。现在各大学在统计捐款时,往往只说“钱数”,其实还得看“人数”———到底有多少校友愿意参与,这很关键。如果定的“指标”太高,一捐就要几十万上百万,就把许多校友吓住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