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身处校园的大学生们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各高校普遍成立了与“三农”有关的学生社团,更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主动选择农村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当代大学生对三农的倾情关注,展现了年青一代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为这个浮躁多元的时代增添了一抹浓浓的亮色。半月谈记者在地处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了解到,该校组织3000多名学子利用今年初的寒假时间,深入28个省(区、市)开展“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集了翔实的数据和事实。
走入返乡农民工群体
国际金融风暴来袭,失业的农民工何去何从?2009年寒假,华南理工大学针对农民工问题展开了“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专项活动,共回收问卷3679份(包括村级调研和个人调研),完成调查报告738份。
调研组通过对全校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完成了关于返乡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2009,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社会调查文集》和数篇农民工问题专项论文。报告涉及农民工返乡原因、就业意愿、面临的困难等多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报告共206页、总计18.5万多字。
沉甸甸的报告满载着同学们关注社会的热忱:《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原因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金融海啸冲击下两代农民工就业选择差异研究》《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的实证研究》……报告对返乡农民工的返乡前就业状况、返乡后就业意向、就业面临的困境与矛盾均作了调查分析。
“返乡农民工有什么困难?他们的真实意愿是否被外界所知?”调研数据震撼了参与调研的李登月等同学的心灵。李登月说:“我们有了一股强烈的冲动,我们要深入了解他们,将他们的情况告知社会,团结全国人民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我们深深感动于农民工兄弟的坚强、乐观,但也发现了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惑、艰辛与无奈。我们确信,他们有话想说给国家听、想告诉全国人民。”
“我们的专业知识不能压在箱底,要学以致用。”参与写作的华南理工大学08级研究生王坤钟认为,大学生富有青春、激情、知识和技术,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服务广大农村。参加此次调研的07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王正说:“这次调研的最大收获是,深深感受到作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的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调查的农民工就是自己的亲戚朋友或儿时玩伴;有的是第一次来到农村,他们如此真切地接触到农村、农业和农民,深刻感受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
社会实践:华南理工学子的必修课
事实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已经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学子成长成才的行为准则;利用假期,走出课堂、图书馆、实验室,走进农村、社区、厂矿,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成了这所高校学生的必修课。
华南理工大学开展社会实践已有20多年历史。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自2006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团委利用学生寒暑假返乡之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围绕农村的大型调研活动,主题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3年来,华南理工数万学子自发组织了1万多个调研小组,走访2.5万多个村庄,访问了4万多家农户,汇集成了6本调查报告文集。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迎军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不断创新形式、强化管理,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积极作用。王迎军说:“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了信仰,陶冶了情操,砥砺了品格。”
社会实践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正日益凸显。长期以来,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中不乏去基层、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者,并且人数逐年递增。据统计,今年华南理工大学的2009届毕业生中,来自21个学院的8名博士生、51名硕士生和83名本科生将远赴新疆等西部边远省区就业,22名志愿者将参加西部志愿服务计划。
收获责任感:从“了解生我养我的土地”开始
李俊杰是材料学院高分子专业2007级学生,来自湖北省随州市农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他就参与学校的寒暑假农村调研。“很多乡亲认为,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城市人,我们不再属于农村。”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李俊杰的心灵,“我能为农村做什么?”李俊杰告诉记者,他现在会时刻关注着农村,希望毕业后能在家乡办工厂,和家乡人民一起奔小康。
来自陕西宝鸡农村的法学院法学专业的2006级学生苟红丽已经连续做了3年农村调查。“我当初选择来广州上学,是觉得在大城市更有发展前途,我生活在小地方已经快20年了,很想到大城市拓展一下自己的视野,好好大干一番。”然而经历了3次农村调查,她越来越发现自己对家乡的了解甚少。
今年春节回家,苟红丽看到家乡变化很大:镇上正在兴建一所综合性的小学,横穿村庄的310国道正在整修,村子南边的西宝客运铁路也正在修建,政府正在招商引资,村里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有待发掘出来……
“我觉得家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有义务去回馈这方养我的故土。我一直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在哪里都会有用武之地。”苟红丽告诉记者,她打算毕业后考公务员回家乡工作,为家乡人民服务。
“大学不只是教你选择什么,更是教你如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团委负责人如是说。正因为如此,自2006年起,华南理工一直以农村为关注重点,持续开展大型农村社会调研,这些调研活动在锻炼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与神圣使命。
在寒假调研过程中,学生董晓燃接触到一些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我以为他们失去了在城里的工作,会很绝望,但他们要比我想象的乐观。他们觉得失去城里的工作,在农村一样可以活下去。”董晓燃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应该向农民工学习这种乐观精神。” - 半月谈记者 肖思思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