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奇观日全食引发青少年天文科普热
7月22日一大早,北京天文馆里挤满了人,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观看日食。“哇!太阳看不见了,变成一个黑色的大圆圈了,这真是太有趣啦!”北京市海淀区白水洼小学二年级学生高申兴奋地说。天公不作美,孩子们只能通过大屏幕观看电视直播。
“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在我国长江流域上演,并且全国都可以观看到日偏食,这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引发了天文科普热潮。但一些科普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十分薄弱,亟待加强。
日食奇观,为青少年提供科普“大餐”
今年暑假,武汉市育才小学科学课教师张莉十分忙碌。作为学校天文兴趣小组——探天俱乐部的指导老师,她精心制作了日全食知识的展板及宣传片,并组织兴趣小组的孩子在学校的“天文台”观测这次日全食。
张莉告诉记者,在学校的支持下,“天文台”不仅安装了一架直径200毫米的光学天文望远镜,还有电控穹顶,可以全方位观测日食、“流星雨”、“金星凌日”等天文现象。
“平时参加探天俱乐部的学生只有四五十人,这次日全食使不少孩子对天文产生了兴趣,纷纷要求加入。”张莉说。
日食成为全国青少年的一道科普“大餐”。据了解,北京市至少有几十所中学组织学生天文爱好者到四川、重庆、湖北、上海等日全食观测带实地观测,仅参加海淀区学生天文兴趣小组赴日全食带观测的师生就超过80人。
即便在安徽铜陵县这样的农村地区,也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观测日全食科普活动周”系列活动,包括指导学生制作观测仪、成立天文兴趣小组、布置实践作业、写观测日记、参观市科技馆等。
科普作家、上海市天文学会副会长卞毓麟告诉记者,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的天文,是培养孩子科学素质最好的内容之一。“当学生脚踩大地,仰望蓝天,探索无垠的宇宙时,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师资缺乏,天文科普教育困难重重
然而,在专家看来,青少年高涨的“逐日”热情,与目前天文科普在中小学校园遭受冷遇的尴尬形成鲜明对比。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原台长赵君亮退休后长期从事青少年天文科普工作,已为上海1万多名青少年学生作了科普讲座。他发现,每次讲座学生听得都很认真。“但据我了解,上海成立天文兴趣小组的中学不超过10个,小学更是凤毛麟角。”
赵君亮认为,在中小学开展天文科普的难点主要有二:一是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体系中,系统的科学教育课设置不足;二是缺乏优秀师资,目前全国设有天文专业的高校仅有4所,而中小学科学课教师的天文学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校的天文台只是“装门面”。
“从我们天文俱乐部可以看出,很多孩子对宇宙充满好奇。但在日常教学中,天文知识所占比例却十分有限。”张莉说,以她教的小学科学课为例,教材中系统的天文知识,只有6年级下学期“宇宙”一个单元的内容。而在中学,天文更是只能作为地理课的“附庸”,偶尔出现在课本上。
“在武汉,像我们这样成立天文兴趣小组的学校极少。”张莉认为,在中小学开展天文科普,困难主要在于观念。除了需要学校支持购买天文设备外,更需要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毕竟天文科普不像奥数、文艺表演那样容易出成绩,对升学的帮助也不大。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好天文是‘不务正业’。”
中国科协青少部主任牛灵江表示,现在中小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学校和家长也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绩上。“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应有意识地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让孩子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
开设天文课,让“仰望星空”的孩子越来越多
近年来,包括王绶琯院士、叶叔华院士在内的许多天文学家,一直呼吁在中学开设天文课。“哪怕在小学和中学12年的教育体系中,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只上一节的天文课,我们也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让孩子们了解宇宙的奥秘。”卞毓麟告诉记者,他就是在中学时偶然看到一本苏联的高中天文课教材后,迷上了天文的。
“天文科普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还会让孩子心胸开阔。”卞毓麟建议,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天文课还不太现实,但可以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先在北京、上海等地有条件的中学试点开设天文选修课,让孩子们早日“仰望天空”,并从中受益。
日食观测热过后,如何让青少年保持对天文的兴趣和热情?赵君亮认为,传统的“专家作报告”的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孩子,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应好好思考,把孩子从电视和网络游戏中解放出来,吸引他们参与科普活动。
牛灵江则建议:“中小学可以与科技单位合作,合作开发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各种互动式、体验式科普展览,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活动,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北京天文馆开放部主任助理王莹则建议,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天文学讲座,放映有关影片,以保持孩子对天文科普的兴趣。
-本报记者 张晨 实习生 冯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