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近日向外界透露,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
在很多人眼里,得抑郁症的人往往都是脆弱、意志力薄弱的人,实际上,抑郁症最容易摧毁的,往往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负、认真努力的人,在校大学生就成为了易被抑郁症击中的人群。
精神障碍疾病成因复杂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常务副主任、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专家唐登华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关注。
据唐登华介绍:“精神障碍跟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个人成长经历以及遗传等都有关系,而一些外在的社会变迁也会直接对人的精神状态有影响。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毕业生为了找工作而备感压力,患抑郁症的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学业、情感、社交等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还会遇到生理与心理发育的不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一致等问题。”
大学生并非“问题人群”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一个礼拜的时间,北京的三所高校连续发生了大学生自杀事件。一时间,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太差、太脆弱,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我国自杀的高发人群。对此,专家却并不认同。
“因为几起自杀事例就定义大学生是‘问题人群’,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炒作。导致现在如果有学生因其他疾病死亡,学校老师等就没有那么大压力,可如果有学生因抑郁症而自杀,学校就会面临很大压力,这其实是不对的。大学生因为身份群体的特殊性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人就容易自杀。实际上,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率比国外低得多,这是有数据支持的。”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该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会安排做心理筛查,通过问卷等科学的方式,找出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约谈,了解具体情况,如有必要会再根据实际情况作测试,联系家长,并推荐就医。达不到治疗程度的,还会及时提醒辅导员关注。
痛苦不羞耻有泪尽可弹
抑郁症来势汹汹,很多人谈抑郁则色变。抑郁症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抑郁症跟伤风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业内称之为“心灵感冒”。在很多西方国家,抗抑郁的药品比感冒发烧药的销量都大,全球处方量最多的10种药品中,抗抑郁药占了3种。
但是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痛苦的情绪是有羞耻感的,导致人们轻易不会向外人表露自己的痛苦和伤心,因为一旦表露,就会冒被人看不起的风险。基于此,很多人即便是发现自己有抑郁症的倾向,也不愿意就医,这点在一些高学历的人群中尤为明显。
“有句话叫‘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后面还有一句‘只是未到伤心处’。人总有痛苦的时候,痛苦其实是一种应有的权利。很多得抑郁症的人羞于让别人知道而耽误治疗,这是很不应该的。”唐登华说道,“其实抑郁症是个好治的病,治好了就好了,复发的几率也并不高,即便是复发,一样也可以治。很多人担心治疗抑郁症的药会对智力有损伤,或者是产生依赖,其实大可不必,调整情绪的药跟调整内分泌的药一样,一般不会成瘾。”
患抑郁症应当及时就医
据专家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在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脑功能发生紊乱的疾病,虽然起病过程中有心理因素的参与,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所以并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去战胜。因此,患抑郁症的人及时地去专门医院对症治疗十分重要,但基于多种原因,我国医疗体系中,对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还很难让人满意。
唐登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国精神卫生法草案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将从法律上提供相应的保障,目前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全社会对精神保健工作重视得还不够,人才培养也不是很完善,这些都亟待解决。而精神卫生法出台后,卫生系统内部将建立专门的心理治疗师队伍。除了增加相应的资格考试之外,还将有一个职称系列,从人才培养上建立梯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