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学称作“潘总”的贫困学子潘玉贵——
—盘下洗衣房 自己当老板
今年23岁的潘玉贵,燕山大学大三学生。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之一。
在学校里他有另一种称呼,“潘总”。相熟的同学说,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经营的“爱心洗衣房”很成功,解决了自己和十几个贫困生的经济窘境。二是潘玉贵一直都是班长,特别热心,同学们有什么困难他总会帮忙解决,大家都对他很佩服。
-收废品成就“潘总”第一步
潘玉贵家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一个贫困农村,世代务农,父亲很早因为车祸双腿落下残疾,母亲也有高血压等病症,可想而知他家中的经济情况,家里的两个姐姐很早便辍学外出打工。
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潘玉贵就下定决心,“我一定得自立,给家里减轻负担。”
为了实现“自立”的目标,潘玉贵一直不停地做着各种兼职。
2007年5月份,他开始做起了收废品的生意,现在想来,这是他成为“潘总”的第一步。
“那段时间,晚上一上完自习,我就挨个宿舍收瓶子、报纸之类的东西,很多同学也会主动帮我去收。我们速度特别快,3天就能收满一阳台东西。”交谈中,潘玉贵经常说起同学们给自己的帮助,“但是很快,由于生意太好了,别的废品收购站觉得我抢了他们的生意。”
宿舍里的“废品收购站”宣告失败后,潘玉贵很快找到另一份工作,到一家洗衣店做起了兼职的洗衣工。他的勤奋和敬业引起了老板的注意。后来,老板无暇顾及这个店的时候,就主动建议他把店盘下来自己干。
-能吃苦曾被冻得偷偷哭
潘玉贵用同学们给他凑的钱盘下了洗衣店,做起了兼职的老板。
“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我还清了上学时借的钱。今年来上学,我没要家里一分钱。”潘玉贵笑着说,言语里充满自豪感。
从2007年正式盘下洗衣店开始,他的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每天奔走在教室和洗衣店之间。
“秦皇岛的冬天很冷,那个时候衣服正好特别多,太阳落山又早,怕衣服干不了,我经常洗到下午一点多,然后急匆匆往教室赶,有时候连饭也来不及吃。”
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潘玉贵从校外招来了一名洗衣工,结果却让他“ 雪上加霜”。
“有一次下课后,我到洗衣店,发现洗衣工不见了。”潘玉贵笑了笑,随后说,“我急忙去问房东,她说看见洗衣工带着一包东西骑车走了,后来一查发现丢了三件羽绒服,赔了失主五六百块钱,而且特别不好的是还影响信誉。”
“以后就不敢再雇洗衣工了,而且也没钱了。我就一个人洗,屋里没有暖气,水冰冷刺骨,我常常一边洗一边哭。”一直很坚强的潘玉贵不经意间流露出不为人知的艰辛。
-有爱心招12名贫困生一起干
2008年9月开学后,潘玉贵把“如意洗衣店”的名字改成了“爱心洗衣房”。因为在潘玉贵和他招募的12位贫困学生的眼中,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洗衣房,而是寄托了他们梦想和信心的地方。
“找贫困学生来洗衣房一起干,其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有一天,潘玉贵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看到一位同学在帮着收盘子,报酬是每天一顿饭。“这件事给了我很大触动。回去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既然有了洗衣店这个平台,为什么不让更多和我一样的穷孩子也加入进来呢?有人和我一起干,肯定更有劲,而且肯定会干得更好。”
那一个学期,潘玉贵招募了三四位贫困生和他一起干。整整一个冬天,再加上今年开学后的两个月,潘玉贵除了每月能挣出生活费外,终于将借款全部还清了。
现在,店里的生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每人每月差不多可以赚够生活费。
关于毕业之后的打算,潘玉贵说:“我还想继续自己的创业之路,家里人希望我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我觉得我性格不适合,我更愿意自己闯一闯。”
文/片 本报记者 鲁超国 实习生 梁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