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当年复习资料找不到 90后:现在教辅题目做不完
日前在上海影城举行的《高考1977》的首映式上,引来了一批1977年、1978年高考的亲历者。当天又恰逢2009年高考第一个科目外语口试的开考日,一些刚出考场的高考生也加入到了本期文汇讲堂“回看1977高考这段集体记忆”讨论中。光阴荏苒,两代人对于高考的意义和高考的变革,却道出了迥然不同的心声。
如饥似渴在“盼”
“我是66届的高中生,那时已经填好了报考北大历史系的志愿,不料一夜之间废除了高考,我的大学梦被足足延迟了11年。”第一个发言的作家王小鹰用了“如饥似渴”四个字来形容对大学、对求知的渴望,进而又用了“老鼠掉进了米缸”来比喻跨入大学校门后的兴奋之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楼觉人博士是和同学会的老校友结伴而来的,几乎是在擦着泪花讲述高考带给他们一生命运的转折,“没有高考就没有我们命运的改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和迸发出的巨大活力,应当给恢复高考记上头一功。”
痛苦不堪在“熬”
但是,与恢复高考后的首批“50后”参加者不同的是,“90后”的高中生们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上海师大附中的小张同学以一个“熬”字概括了对高中生活特别是对即将面临高考的心绪,“在煎熬中度过高中三年,在煎熬中等待高考,等考上了大学也许就算熬出头了吧。”
无论是用复写纸手抄的复习资料,还是为获得一张高考报名表而费心周折,这些当年参加高考的场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都恍若隔世。用一位高三班主任的话说,现在高考最风光的就是宾馆高考房、高考营养品、车接车送,甚至连填报哪个大学哪个专业都由家长一手代劳。
但会场上,有学生当场激动地说出了大实话:“父辈们当年或许是为找不到复习资料而苦恼,而我们现在却是因为有太多的做不完的教辅书痛苦不堪啊。”
一位经历了上山下乡、高考落榜又通过考夜大学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高女士说,高考不是鼓励年轻人去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应当教育孩子们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发奋学习的精神与志向,这不是什么大道理,因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在改变国家的命运,可惜这个道理现在讲得太少了。 本报记者 王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