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邀高校师生畅论创业话题,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深圳将启动史上最大力度扶持计划
翻开“激扬青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会议资料,有人开心有人沉思。尽快研究制订更明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已经提上政府部门议事日程。 本报记者 何俊摄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以创业促就业”成为今年省市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作为公认的创业沃土,深圳本地学生的创业意识一向萌发较早,但最终创业者多吗?在创业中学生最真实的困难是什么?政府应如何扶持学生创业?本报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创亿社团联合举办 “大学生就业创业座谈会”,并特邀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师生参与讨论。
“不少创业课程设置得很空洞”
大学生创业谈得很多,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际数量并不尽如人意。以2007年为例,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1.2%。这一点在深圳本地高校也有明显体现,不少学生在座谈中直言对创业“意愿者多,实际操作者少”,究其原因,与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不无关系。当日,一名准备创业的学生甚至称不少创业课程设置“空洞”。
深圳大学创业协会会长廖斌:
根据我们协会近两年的统计,80%的学生有创业意愿,但是进入到实施阶段,人数就下降了20%—30%,能成功的则更少。而且创业内容一般都是中介形式,比如兼职家教中心、产品代理或课程代理,做实业的不多。
深职院创业协会学生代表:
我的感觉也是每年报名入协会的人非常多,接着参加活动的会员就越来越少。我觉得大学生创业有无力感,能接受的创业教育非常少,扶持政策似乎也很有限。由于不知道如何操作,且不确定因素太多,最终很多人还是选择找工作。
深职院设计社团社长翁倚婷:
我就是准备创业的大学生,但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我只去过2次,因为感觉很空洞。我记得有次听讲座,老师谈大学生创业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然后就把一些名词解释了一通。可是,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吗?感觉还是很虚。与其这样,我宁愿把时间花在跟企业家朋友交流上,或者听他们讲创业经历。
深圳大学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郑伟:
作为老师,我也觉得现在创业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还是停留在课堂上,应该真正把创业教育落实在实践中,设立商战模拟课程,比如,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校园里搞义卖,营销方案、和赞助商的合作谈判等都由学生完成,最后再看哪组的货物卖得多,更容易提高学生创业素质,而不是仅仅教学生“营销模式兴起于哪个年代”。
“创业扶持政策应更有针对性”
尽管近年社会各界都在提“用创业带就业”,但深圳本地高校师生认为“吆喝”声大,但并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扶持条文和专项资金,现有的一些贷款、注册优惠则是杯水车薪,无法提供太大帮助。
国家人力资源部职业规划核心期刊《职业》首席创业指导专家陆连国:
对于创业调查,现在很多人问的是“你想不想创业”,实际上想不想是一方面,适不适合才是更实际的问题。深圳是创业之都,让能创业的人去创业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但现在社会上喊创业的很多,政策也搞出很多,真正能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都是在吆喝。
据我了解,深圳创业基金归在劳动部门,这笔经费是面向全社会的,里面应该也包括大学生。但这笔经费能否与高校对接,让学校帮助学生创业?这些我们都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和政府部门对接。
信息学院学生处处长陈正学:
政府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创业资金,学生创业的资金更多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即从政府拨给学校的财政款中拿出一块给学生,信息学院是2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深大今年是100万元,然后自己再出台一个大学生创业管理条例之类的文件。
深圳大学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郑伟:
现在议论最多的,比如小额贷款,实际就是贷个三五万元,而且规定又要户籍又要担保人等,门槛太高了。深圳在这方面的措施也不多,我问过工商、税务部门对大学生注册公司有没优惠,结果答案是仅仅免收工本费,这样才几十块钱,意义不大。
学校也并非鼓励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来创业,因为100个人里,可能一个成功的都没有,却花了很多钱。学生创业也是挤“独木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桥上加上护栏,与其一个劲儿地倡导创业,还不如实实在在制定一些能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措施。
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初步写了个方案,大致构想包括:一是在企业注册资金上,现有规定最低要3万元,那对于学生创业能否降低这个门槛或延迟交付期限? 二是创业贷款,目前全国和市里的政策感觉操作性不够,比如有一定的限额规定、还贷期限以及当地户口、房产担保等要求,能否由政府统一提供或者取消担保抵押?能否将贷款的上限金额提高?三是费用减免,比如税费能否在初期减免?四是开通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开设注册公司、各类程序手续的绿色通道,简化注册手续,并提供创业指导;五是建立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引导有兴趣创业的学生去知名企业学习,重点学习管理经验等;六是设立创业基金;七是建立全市层面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园),并在房租、水电上给予优惠。
-部门反馈深大找地政府出钱合建创业实训基地政府拟出台“1+N”文件鼓励创业
记者将在本次座谈会上集纳的高校师生疑问和建议反馈给深圳市劳动部门后,昨日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对此给予积极回应,坦言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与高校在信息沟通上的确略有脱节,今后可考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同时透露,深圳已有了一个“创业促就业工程”的意见,即将出台多个文件帮助本地大学生创业,这也将是深圳有史以来扶持力度最大的一次。
小额贷款额度拟增至10万元
“我们仔细看了高校老师们对扶持大学生创业提出的意见,很多也和我们想的一样,并且其中一些内容我们已经在筹划制定中,即将出台政策。”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部部长姜鑫说,老师提出的注册资金分期到位、经营场地条件放宽等想法,省里已经有现行政策,不需要深圳另外制定。而小额贷款政策深圳一直都有,大学生、本市户籍人群等办理了失业手续后都可申请,现行的是2006年修改至今、被称作“第二轮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版本,而第三轮版本预计下月就会出台。
“这个版本在多个关键方面都作了调整。一是此前的贷款额度比较小,才3万元,现在看来这对于促进创业的作用比较小。因此,这次就提高到10万元,如果是多人合伙创业的话,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额度,还贷期限不变,还是2年。二是在两年的贷款期限内,原来是由市财政出钱全额贴息的,现在只能贴一半。”
姜鑫特别提到,第三个大变动是“贷款担保问题”。原先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很难找到担保人,这次就推出了企业法人担保模式,即如果学生和某个企业合作,只要该企业是在深圳注册的,也可以作担保,“比如加盟店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但他也表示,贷款方面确实要有一定门槛,因为放贷额度越多,提供资金的风险就越大。
年内打造市级大学生创业园
除了政策支持,姜鑫透露政府正同时进行两个计划,分别是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和打造学生创业园。“我们想和深大谈,看能不能在那里建一个实训基地,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践。这个基地的概念是一个虚拟的商场或公司,德国早就有,也是在失业率高的时候出现的,北京也有个全球模拟公司中国总部,主要就是面对大学生,通过建立模拟体系,让学生进行虚拟交易。” 姜鑫希望深大能找个场地,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基地将请一些青年企业家、成功企业家做顾问,定期为学生做指导,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疑难。
而大学生创业园则起到孵化器的作用。“深圳的学生确实有创业意识和能力,但是一下子把他们推向社会,确实风险很大,因此希望先把这些学生的能力培育和发酵出来。目前,我们觉得深大开办的创业园(详见昨日本报报道)地方还有点小,而且单纯由学校办,在模式上还是有点脱节。”姜鑫认为,创业园仅提供场地是不够的,还必须营造一种氛围和体系,应该鼓励民办机构去校园内、校门口办创业园。
此外,他还透露,目前深圳已有企业计划做分散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深圳有个知名家具企业,打算在卖场推出40个由大学生经营的连锁店,企业和学生合资出钱,双方风险共担,但经营、进货、配送都由学生完成。如果这个模式能够成功,以后还可能推动更多企业这样做,形成一个以市级为主、企业为辅的创业园孵化体系。”
可与高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对于高校师生提出的“难以获知政府政策信息”、“想找扶持不知如何与部门对接”等问题,姜鑫坦言,这主要是原来部门之间分工较为模糊造成的,使得了解学生的高校和掌握、制定政策的部门之间彼此不了解,信息上有些脱节。“今后我们和高校会加强沟通合作,可以考虑跟几个高校就‘创业带动就业工程’设立联席会议制度。”
据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介绍,目前深圳即将出台以《市政府“创业促就业工程”意见》为主,下设多个办法的“1+N”配套文件, 里面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和实训,鼓励社会化机构提供社会化创业服务的实施办法,以及创业园区的办法等。尽管这些创业扶持措施面向全社会,但将充分把大学生创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这也将是深圳有史以来扶持大学生创业力度最大的一次。
此外,由于不少政策以户籍学生为主,因此劳动部门目前还在继续筹划,争取为户籍不在深圳但考到深圳高校的大学生开个口子,扶持他们创业。
◎创业故事希望有平台交流创业经
人物:黄日满,1983年生,深圳大学电子商务专业2006届毕业生
黄日满是深圳本地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东亚银行深圳资讯科技发展中心的一名软件工程师,月薪5000元左右。因为放不下创业的念头,工作一年半后,他便辞工走上创业之路。
然而,创业并不像想象中容易,做什么、怎么做、资金怎么解决,三大难题都让没有经验的黄日满犯愁。他想起了大二在网吧做技术员的经历,感觉对网吧运营和管理还算有所了解,便以此为创业方向。
因为对成立公司一窍不通,也没有人可以请教,黄日满只能买书自学。当他摸爬着进入实施阶段,又在资金问题上被泼了冷水。100台电脑规模的网吧大约需要100万元资金投入,“钱从哪来”,黄日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想向银行贷款,却发现尽管自己是本地户籍,但没有工作单位,贷款困难;听说有创业贷款,但没有找到哪个部门负责。创业的信息不畅,我也不清楚自己选择的方向有多大风险。”政府鼓励创业,但创业的优惠措施、权责单位不明;青年有决心创业,却没有信息平台了解创业的步骤和风险,黄日满概括了自己创业中面临的困惑。
随后,他向亲友筹借了10多万元,决定以寻找合作伙伴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历经长达半年的磨合,黄日满找到了年龄比他大一轮、看好网吧投资的同村人合作。合伙人的加入降低了个人投资的风险,黄日满还找了有工作单位且相熟的朋友为其做担保,向银行贷款,进一步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到位后,黄日满购置了100多台电脑,在自己从小长大的龙岗区坑梓街道进行了20多天的实地观察和筛选,终于选定老坑社区盘龙路一栋老厂房的2楼,作为“云之风”网吧的出生地。
“工作和创业毕竟不同,我没有经验,经营网吧也有很多挑战,我看了很多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通过实践摸索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坐在记者面前,这个80后的大学生说起技术和管理对企业运营如何重要。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黄日满的网吧,从开始的100多台电脑发展到现在近300台的规模。
在感触自己的创业艰辛后,黄日满希望今后能有青年创业者协会之类的团体,搭建创业者之间的平台,交流创业心得。
专题策划/统筹张玮
专题撰文张玮向雨航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