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中学推"家庭式导师制" 学生管老师叫爸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温州一中学推"家庭式导师制" 学生管老师叫爸妈
2009年02月19日 16:15 来源:温州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几名学生坐在“懒骨头”上,与陈世理老师讨论着,就像孩子们在客厅里听家长说话 金鱼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新学期开学不久,温州第三中学高一段和初一段都将实施一种叫“家庭式导师制”的管理方案。提出这个方案的是温三中的校长姚哲静,“我带的‘齐翀班’第一个实施这个制度,三年过去了,效果非常好,这届高三会考成绩是三中历届会考成绩中最好的。”记者 章瑚

  学生喊未婚老师“老爹”

  三十岁上下的陈世理是温州第三中学的一位化学老师,还没成家,却是6个大孩子的“爸爸”——他是齐翀班的任课老师,也是“月桂树之家”6个学生的“家长”。他会时不时地和学生一起参加亲子活动,不定期组织“家庭会议”。久而久之,他的“孩子们”习惯性地喊他——“老爹!”

  据陈世理介绍,有时候和朋友在路上遇见学生,那中气十足的“老爹”招呼,经常会让他的朋友笑到肚子疼。“我会和朋友解释,这是我的学生,这是我们的招呼方式。”陈老师说,在开家长会时,学生还当着自己亲妈的面介绍他——“妈,这是我老爹。”

  而在温州第三中学的高三段,称呼老师为“老爸”、“老妈”是很常见的现象。因为,自从齐翀班实施了“家庭式导师制”后,同年级的其他班级纷纷效仿,到后来全年级都“家庭式”了。

  将“家”的概念引入班级

  2006年,齐翀班是高一新班,也是高一段中成绩最差的一个班级,当时的班主任就是校长姚哲静。

  姚哲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深知,好的成绩靠的是自主学习能力。但在温三中的高中段,有的学生因为没考上更好的学校而情绪低落,没有学习动力;同时,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隔阂,老师难上课,班主任也难管理。

  “怎样才能让这批基础一般的孩子自主学习?”姚哲静想到了一个点子:引用“家”的概念,将一个大班级分成几个小家庭,让班级温馨化。六七个学生加一个任课老师组成一个家庭,每个家庭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家规;每个家庭经常要召开家庭会议;同时,每个家庭都还有属于自己的“家庭责任田”,卫生、纪律、文艺、学习……每个小家庭都分到一个管理辖区,每个人都成了班级里的小干部。

  计划如期实施。于是齐翀班里有了月桂树之家、冬青树之家、梧桐之家、雪松树之家等8个以树为名的小家庭。8名任课老师成为这些家庭的家长,每个家庭都还有一名学生做家长助理。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进行沟通

  家庭成立之后,“家长”还需要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布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听取各个孩子的反馈。

  昨天下午,记者正赶上“月桂树之家”的家庭会议。“月考的成绩刚出来,我们就根据此成绩再看各学生的缺陷,另外再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哪些高考科目是需要再留意的。”在“老爹”陈世理的眼中,哪个孩子是可以考上专科的,哪个孩子是需要在哪些科目再努力一把的,他都一清二楚。在布置家庭工作时,老师也会对症下药,给学生最贴切的建议。

  “我们的物理老师也是我们的‘侯爸’!”“我们也会管我们的生物老师叫‘妈’。”在齐翀班,谈起自己的家长,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上课他们是老师,下课就感觉是朋友。”学生刘佳慧说,上自己“老爸”的课,想不认真都难,而且会特别在意“老爸”教的科目的成绩,“就怕给老爸丢面子呢。”

  学生林林告诉记者,他们更多时候将陈世理当成是兄长和朋友。上学期,林林考试失利,化学成绩非常不理想。她越想越难过,就给“老爹”打了个电话:“老爹,你对我最好了,可你的这门课我没有考好,我觉得很对不起你。”

  “叫老师‘爸’‘妈’和自己在家里叫的感觉又不一样,不是那么正规严肃,但能体现我们和老师的亲密关系,我蛮喜欢这种感觉。”高三(4)班的学生圆圆说。

  会考成绩历史最好

  赵倩倩是齐翀班雪松之家的家庭助理,被家庭成员称呼为“老大”。在赵倩倩的眼中,家庭式导师制除了能让他们和老师关系亲密之外,还让同学与同学之间有一种兄弟姐妹的情意。

  “不仅是我们这个家庭的同学经常会聚会,家庭和家庭之间也经常会进行小聚会。学习上有什么不懂,我们会互相讨论,谁要是心情不好,我们也会主动去了解。我们班的同学关系就特别好。”她这样说。

  珊瑚树之家的“老大”李潇俊则认为,“家庭式导师制”使得班级工作具有系统性。“每个人都参与了班级工作,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分工明确,做起来轻松而且有效率。”

  姚哲静告诉记者,与现在的高二年级相比,高三段的学生学习的风气更好,同学之间也更加团结亲密。三年的时间,没有发生一起学生与老师顶撞的事情,也没有一起学生与学生打架的事情,而从刚刚结束的高三会考成绩来看,这一届高三会考成绩是历届三中会考成绩中最好的一次。

  家庭式导师制

  大班级小班化

  首先,家庭式导师制,其实是一个合力机制,一个任课教师加几个学生,组成一个新单位,作为大班级的一个小单元,既分又合。改变了过去班级管理由班主任独揽,任课教师上完课走人的状况,将全体教师的注意力和爱心集中到全体学生身上。既然是一个家庭,就必然有责任感和荣誉感,师生会为此协力。虽是大班,取得小班化的效果。

  其次,由师生组成“家庭”,朝夕相处的老师成为家长,同学成为家庭成员,其实更有利于迸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合作力。很多学生在家庭中和父母没有话,不配合不协作,原因在于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形成朋友式的关系,代际的差异关闭了孩子自由的心扉,当然这不是全部的情况。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一定程度的隔阂,导致家校教育的脱节。“新家庭”有效地避免了这些问题。但是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不可以替代的。

  在全市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精神值得借鉴。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