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回学校,记者发现,经过金融危机“教化”,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观也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学着投资或者理财。
校舍楼下做“老板”
在一栋学生宿舍楼下,橱窗里贴着不少引人注目的小纸片,上面写着诸如“疯狂促销价,淘宝屋精美小饰品”、“临安山核桃最低价”、“冬季温暖围巾热水袋大抢购”、“欢迎上门打印各种文件,方便便宜”等可爱的小广告,而且还创意十足,让人看了不免心动。
看来是受财经类专业背景影响,学生们开始当小老板做起小生意来了。
记者联系到了其中一个“老板”:大三财政班的鲍芦苇同学,她主营各式各样的笔记本、信笺、可爱的小册子等。
“这些都是我从文化用品市场批发来的,在格子屋、网上都发布消息,不过主要在学校里为同学们提供服务。”鲍芦苇说,“虽然这些本子没多少利润,不过自己做着很开心,因为能在人际交流和营销能力上锻炼自己。”
很多学生不再做“月光族”
以往,大学生开学初或者月初会频繁下馆子,逛街买高档消费品,花钱如流水。但这种情况随着金融危机来临,有所改观。
很多大学生纷纷表示,不再做“月光族”(每月的钱提前用光花光的那类人)和“卡奴”(持有信用卡,现金卡每月都要为这些卡还款的人)了。
记者在东方学院学生中做了一份调查,发现在购买商品上,有40%学生认为即使喜欢的东西也会考虑价格能否承受;32%学生认为花钱时一定会先考虑是否需要和值得;但是仍有18%学生觉得自己花钱无计划,没有记账习惯;还有部分学生喜欢血拼,会买些不必要的东西。
东方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伏晓红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她认为,经过金融危机相关知识和亲身的洗礼之后,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和观念确实有所提高,值得赞赏。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 徐玮婧 黄晓燕 章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