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刘盛璜
问:有一所高校开设“建筑与风水”课,引发了有关风水学是科学还是迷信的争议。对此,有看法认为,风水学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古代的生态环境学。请问,风水学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它真的是一门古代的生态学吗?
———解放网网民 大江南北
答:风水学,是在长期的建筑实践活动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居住选址、建房方位、房屋形式、建房顺序、建筑装饰等方面,逐步实践、感悟、研究和归纳出来的一套完整而适用的操作技术、方法和理论。
作为一门对建筑和生存环境认知的传统学科,风水学遵循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三大原则。
1、通过观察和实践,我国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属性是金、木、水、火、土。通过考证,人们认为生命体是从水中出来的,故有“水生木”的概念;然后发现木燃烧产生火,故“木生火”;木燃烧后成了土,因而“火生土”;土中含有金属等矿物质,故“土生金”;金属遇到了冷空气,会出现凝结成水的现象,因而就有“金生水”的观念。如此循环,五行则相生。同样,人们也发现了“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克理念。这就是风水学理论核心之一的“五行生克”的由来。
2、大自然有阴天和阳天,人有男女,事物有刚柔,因此万事万物的发展,只有阴阳平衡时方健康,只有刚柔和谐时才发展。这就是风水学中的“阴阳平衡”理论。
3、通过长期对天体行星运转现象的观察和计算,认识到生命体的成长均受天体的影响,不同年、月、日、时产生的生命体,其习性亦有差异。同样,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生命体的现象,发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生命体的习性差异也很大。由此总结出了诸如“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这是地球生态环境的基本属性,也是“天地人合一”的基本观点。
风水学起源于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遍及华夏,波及海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影响较大的派别,即形势派和理气派。
形势派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其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和“山环水抱法”。遵循“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等操作规律,重视利用“龙、砂、穴、水、向”地理五科为建房选址的依据,主张建房要“背山、向阳、近水、案山”。这和现代的基本建筑理念是一致的。
理气派强调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多关注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三元运气等。其主要操作方法是“九宫八卦法”和“三元运气法”,亦运用时空合一的“风水罗盘”为建房、选址、房屋定位确定方法和兴造顺序,主张“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不过,风水学各派都主张建房选址和建房装潢时要有一个好的“气场”。气有六种,又分阴阳。对于建筑来说,门、窗是气口,室外道路是气道,有路有水环曲而至,即为得气,得气则宅内光明透亮,顺乘生气,方能称得上贵格。同时,水少不成气,水大气逼人,风大会伤身,气缓才养人。
无论哪一派别的风水理论,讲的都是“天、地、人、生、物”的基本关系和规律,目的是为了趋吉避邪,营造健康建筑和生活环境。现代生态环境学的研究目的也是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风水学视为古代的生态学,也不为错。
就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风水学是建立在天文学(特别是星象学)、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人体工程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生命信息学)、水文地质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基本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这些基本观点符合现代生态环境学的理念。
当然,风水学和生态环境学,在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上还是有所差异的。传统风水学的思维模式是“天地人”的统一整体思维,人在事物内,“人与天地参”,有时在某些具体问题说不清楚,往往“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其思维模式是辩证的。而生态环境学的思维模式是“天、地、人”各自为独立体,相互交换作用。分析问题时,人在事物外,故表现出“客观”,但容易片面看问题,容易形而上。
除了与环境生态学存在联系外,风水学还受到易学、佛学、道学、儒学、巫学等的影响。加之一些“风水师”的主观夸大和臆断,致使风水学被蒙上神秘甚至迷信色彩。这些都是与现代文明和科学理念相违背的地方。
万物在运动,万事在变化,环境随之变化。绵延五千年的风水环境和今天的风水环境已大不相同,古人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亦不能照抄照搬,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更不要夸大风水学的一些做法,切忌走入歧途。希望在学习和处理建筑环境问题上,大家要信而不迷,坚持真理,正确认识风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