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引进了JA(JuniorAchievement,国际青年成就)课程,该课程除了邀请世界500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志愿教师,给学生讲解商业知识外,还鼓励学生在校内模拟开办“学生公司”,增加实践经验。
公司运营全仿真
去年年初,高二女生郑慧如和伙伴们发现,如果用数码影像记录成长轨迹,应该会有市场前景的。他们将这个想法变成了商业企划书,并在全国 JA大赛中得到金奖,获得了2000元创业基金。于是,全校第一家“学生公司”———“昊博数码工作室”开始了正式运营。虽然营业执照是虚拟的,但是,同学们的操作却完全按照正规流程进行。项目部、市场部、财务部、技术部各司其职。从策划、摄影、后期制作到财务结算,都由同学们自己完成。
作为“学生公司”,“昊博”和学校原有的“官方机构”———电脑社抢夺市场,最终,大家商定共赢,由电脑社对学校重大活动进行实况录像,“昊博”除了原创光碟外,还面向“民间”,为各班提供各类电脑影像制作服务,收费在50元至100元间。
经过市场调研,大家决定邀请新出炉的“校园形象大使”拍摄一辑篮球教程,用“校草”效应打响第一炮。团队成员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利用课余时间去电脑城货比三家,才找到物美价廉的合作伙伴。大家制作出“片花”在校电视台滚动播放,并派销售员到各班上门宣传。初次“试水”,80余份光碟一下就卖完了。
定位在环保公益
“我们要做一个环保和公益的公司!”虽然在大人眼中是尚未长大的“90后”,但对于“学生公司”的规划,现任CEO、高二男生卢源鑫谈起来头头是道。
新一届的学校国际文化周落下帷幕,“昊博”的成员们邀请文化周期间产生的“校园十大歌手”灌录唱片,在同学们中推销。包装采用了再生纸、手绘封套,既有创意,又环保,还能降低成本。10首英文歌曲中,“音乐总监”舍弃了缠绵的爱情歌曲,选择了“IBelieveIcanfly”等励志歌曲,这更符合“学生公司”的定位。
培养企业家精神
继“昊博”之后,新一批的“学生公司”也在酝酿之中。有学生看准了校内手绘T恤市场,商业企划书写得有模有样;有学生觉得一次性餐具太浪费,便探索“环保折叠筷”的市场前景;有学生尝试与专业网站合作卖书,但因市场调研不足仓促上阵,结果以失败告终。“耽搁学习?不会!”参与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如果功课落下了,会影响“学生公司”的形象。不少学生告诉记者,这番创业经历,让大家知道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今后报考大学和找工作更有方向了。
上外附中党总支书记邢三多坦言,起初学校允许学生在校内进行模拟公司运作时也有过担忧,而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们的“生意经”里,除了如何赚钱,更多了协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