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公布《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素质影响》报告
去年一年,上海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有10万余人次,学生要求参加勤工助学的热情持续高涨。上海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素质产生怎样的影响?市教委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师大、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的1800余名学生中开展相关调研,《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素质影响》报告昨天公布。
家教成为勤工助学“重头”
调研显示,63%的学生通过学校相关机构获得勤工助学岗位。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中,约三分之一从事家教工作。家教成为勤工助学工作的主要类型,其他的是促销、派发、餐饮服务、校内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文科生因为课业负担较轻,参与勤工助学的比例较大;比例最低的是医科生。从学历来看,本科生尤其是大二、大三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比例最高。
33.8%的学生更愿意从事企事业单位长期兼职,希望“从中积累社会经验,为今后求职加分”;27.3%的学生愿意从事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因为“安全保障好”、“有利于分配时间”;22.9%的学生愿意从事家教或教师助理工作,因为“比较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能力”。
71.9%的大学生平均每周用于勤工助学的时间在8小时以内;按每小时收入10元左右计算,有70.2%的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月收入在 201元—400元以内。而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中,有72.3%的学生每月生活开支在500元左右。这表明,勤工助学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大学生基本生活开支需要,但是不能解决学费等较大项目的开支。
逾六成学生认为能促进学习就业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学习、就业、综合素质等,产生怎样的影响?
47.3%的学生认为,参加了勤工助学后,自己学习成绩没有变化,32.5%的学生成绩反而提高;有11.4%的学生则成绩下降。这表明,多数学生能处理好学习与勤工助学的关系。
68.8%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对促进学习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对今后求职有促进作用,因为从中可以了解社会最新职业动态,熟悉某些行业的实际情况,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在选择勤工助学岗位时,会直接或间接联系到今后就业。因此,教育界人士认为,如何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与就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岗位,仍然具有很大拓展空间。
大学生普遍认为,勤工助学对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有帮助,主要体现在,“使我更自立自强”、“帮助我锻炼了能力”、“让我体会到赚钱的辛苦”、“学会尊重别人”、“懂得了团结、互助与合作”。
保障合法权益仍有难度
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主要遇到哪些问题?
61.9%的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遇到障碍,其中,“工作能力缺乏”、“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是主要问题。29.4%的学生曾因与用人单位或家长难沟通,而放弃工作。遇到此类困难,学生会向好朋友求助,而不是向学校有关部门求助。参加勤工助学过程中,25.8%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的冲突,使自己经常处于迷茫”,18%的学生认为“自己变得越来越世俗化”。
合法权益保障也是大学生勤工助学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调研显示,用人单位侵权的主要形式为:超低工资、无加班费、拖欠工资、扣押证件等;学生侵权的主要形式为:违反劳动纪律、工作失职、任意退出等。有15%的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兼职行业”的法规或政策来规范这个市场,这是大学生勤工助学维权遭遇的最大尴尬。教育专家提出建议:勤工助学具有参与人员多、法律性强、服务特殊、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专职、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