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76天“北极之旅”,上个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林凌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他也成为上海首位登上世界两极(南极和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学生。
在此次北极科考中,林凌主要参与“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等项目。他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共同完成了27个走航海洋站位、120个测区定点海洋观测站位以及8个海冰站位的采样和初步分析工作,共采集海水、海洋微型浮游植物、浮游细菌、微型浮游生物、藻类活体、海冰微小型生物等样品7000余份,并完成了题为“北极微小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考察报告。
据悉,此次科考队完成了针对途经海区的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海洋地质等多学科综合观测活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后,经日本海、白令海峡到达北冰洋海域。科考队对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台、门捷列夫海脊附近海域、楚科奇海等北冰洋海区进行了海洋、海冰、大气的多学科综合观测与考察,完成了30余个站位的观测任务。
此次北极科考让林凌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更加忧心忡忡。现在北极的冰川消融速度明显加快,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以前又有很大的变化,与五年前第二次北极科考相比,“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次只能行进到北纬八十度,而这次却可以到达北纬八十五度二十五分。全球变暖使北极海上冰雪融化,对海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而海藻是北极食物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到包括北极熊在内的许多动物的生存。另外,北极雪丘的融化还会使北极熊失去庇护所,使北极熊幼崽过早地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
林凌坦言,通过参加南极、北极两次科考,自己在科研和思想上都更加成熟。“对科研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非常重要。我能够胜任科考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被老队员以身作则的工作热情所感染。我晚上值班的时间较多,有时一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说实话,不累是假的,关键是团队合作、分工明确,累也就不觉得了。”
两次科考经历,让林凌坚定了从事极地研究的理想。“南极和北极的资源非常丰富,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重视极地科考是非常必要的。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受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最明显。要研究中国的气候,肯定要去北极进行考察。现在北极地区蕴含丰富的石油、生物矿藏,又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交通要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热点地区。从事极地研究有很大的空间。”(汪海)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