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认同“我国的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对“恐怖主义伤害无辜”你是否反感?对于这样一些必须旗帜鲜明、容不得有任何疑虑的问题,竟然有了多种选项,出现在将于本周在沪结束的一项德育问卷调查中。有德育专家们表示,这样既不严肃又不科学的调查,反而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问题设计没有实效
此项由全国部分省市开展的联合调查,在沪选取了50所左右中小学校的7个年级作为调查点,样本为该校该年级的三分之一学生。虽然是不具名调查,但由于被调查的学生必须填写诸如年级、性别、父母的学历与职业等信息,因此很容易就能把问卷表与学生本人对上号。因此,学生们也很会“保护”自己,不少人会按着“好的方向”回答问卷者的提问。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政治观点、道德倾向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然而有不少问题却明显得不到实效回答,哪个学生也不会主动“往枪口上撞”。比如,问被调查的高中生是否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是否认同“每个国家都有自主处理本国事务的权利”,问初中生是否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问小学生是否为“我国运动员夺取金牌而感到骄傲”。
有些调查不切实际
据记者从一些中小学了解,现在各种打着“德育”名义的调查既多也又杂,有的学校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接到过至少两次所谓的“德育调查”,有的是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的来自教育科研单位,还有的是专为某些论坛、年会或研讨会进行的“应景式”调查。
七宝中学副校长何美珑说,有些德育调查在问题设计上不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在回答选项时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作假情况,这反而会大大降低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德育调查更应把关注点放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待人接物、修养品性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在采访中,还有的德育专家表示,我国的领土主权、公民应当履行的权利与义务等,在国家《宪法》中早有明确规定,对于这样的政治观点问题,容不得有半点犹豫或模棱两可的回答,完全没必要设计正反两方面的选项,让被调查者做出“道德判断”。
德育不是“问”出来的
“以前的不少德育调查都有意或无意地显示,大多数的80后年轻人是如何以自我为中心,然而从国内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来看,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表现得十分充分,他们的优秀品质与可爱之处,还真被许多调查者看走眼了呢。”上海教科院德育研究专家吴增强针对此次调查中的一道唱国歌时是不是要“带感情”的问题时说,德育调查不该带有强烈的暗示性,不应诱导被调查者,现在有不少德育调查质量不高,更不重视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只图几个简单的数据,其实,道德问题往往不是靠什么问卷就能问得出来的,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不是反映在纸面上的,而是体现在道德实践中,行动便是最好的回答。(王蔚)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