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说成“鸡膀”、人行“横(wang)道线”念成“横(heng)道线”、“花”和“虾”永远分不清……现如今,不少家长发现,阿拉小囡勿会讲“上海闲话”了,学生口中蹦出的都是“洋泾浜”上海话。
记者昨天从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专家咨询会上了解到,华师大二附中三位高中生调查本市千余青少年对上海话的认同程度,发现青少年方言能力有所下降,且学校层次越高下降越严重,学历越高的父母对上海话的教育越薄弱。对此,高中生呼吁设立“方言日”,以拯救上海话。据悉,该课题正准备参与第2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角逐。
学生把“肩膀”说“鸡膀”
“肩膀”用上海话怎么说?昨天,记者在部分中学生中做了个小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第一反应就是“鸡膀”,只有极少数学生模棱两可地回答“肩胛”。“我一
说上海话,我妈就要嘲笑我,说我讲上海话成了‘半吊子’,一口标准的洋泾浜!”田林三中初一学生小吴笑着说。
在小调查中,记者还发现,98%的上海学生均表示,现在同学之间交流,无论是“官方语言”还是“民间语言”,都以普通话为主,很少用上海话交流。
“觉得说上海话很别扭的,我们班42名同学,只有一人说得很顺口。”格致中学学生李辰意说,他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些老上海话,如“邪气”、“阿诈里”、“老茄”等,现在基本没有同学会用了,偶尔有人不经意冒出几句,大家都觉得非常稀奇。
调查小组成员王睿告诉记者,调查数据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所处学校的层次越高,学生的上海话能力越低。其中,市重点中学学生在学校说上海话的比例仅为3.1%,“区重点”和“普高及三校”则为16.4%和33.9%。
中学生说上海话比例低
据这份调查显示,市示范性高中学生在家中说上海话的仅占45.5%,相对而言,“区重点”和“普高及三校”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70.3%和71.8%。另外,市重点中学学生在社会上说上海话的比例则更低,只有18.6%。
“学生的上海话能力与学生所处学校层次高低成反比,这与学生平时的语言环境,在家庭中的语言环境以及父母的学历这三个因素有一定关系。”王睿分析说,其中以父母学历因素影响较为广泛。在层次高的大多数学校中,学生父母的学历也比较高,相对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可能在学生小时候就对其进行普通话的教育,而比较忽略对其上海话的教育。
王睿还解释说,调查数据反映出了社会对上海话的包容性并不强,学生在社会中少有说上海话的环境,这也是影响上海话传承的因素之一。
设方言日提供使用环境
对于学生使用上海话的现状,三位高中生建议,学校可以结合乡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拓展课或社团中,传授一定的上海方言知识,提供互相交流使用上海话的环境。
“结合调查数据来看,在11岁之前,也就是在小学毕业之前,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上海话,而11岁以后,学生学习上海话的成功率以及流利程度都有大幅下降。”他们还提议,在有新上海人的小学中,在其愿意学习上海话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个别的辅导。
“我们还希望能够设立一个‘方言日’,对方言的现状进行宣传,也可在部分场所提倡使用方言。”王睿说,这不仅仅上海需要,每一个方言地区都需要。保护上海话的最好、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提供一个生长环境,使其按自己的规律生长。
【专家说法】学生的调查很有意义
“这些高中生的调查特别有意义!”对此,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给予了高度评价。长期从事上海方言教学工作的钱教授,有一次询问学生“老虎天窗”的出典,120名学生居然只有1个人知道来自英语“roof”。“我希望通过这个调查,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珍爱方言,让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得以传承!”钱教授说。 (作者:钱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