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一个平常的星期三。
清晨,复旦大学附近一处租借的房子里,闹铃响过,24岁的李爽(化名)懒洋洋地从床上爬起来,洗脸、刷牙……一系列程序化的动作后,她又开始发愁了:今天是去学校的图书馆,还是去自习室呢?其实,李爽已经从大学毕业2年了,走出校门后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直住在学校附近,平时就利用学校的资源生活,同时在学校里听课、自习,准备找工作也准备考研。
目前在上海,像李爽这样“寄生”在学校的毕业生,每个高校都有上百人,他们自嘲地称这种生活为“校漂”,这个群体也被称为“校漂族”。
日前,记者走访了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零距离体会“校漂族”的“校漂”生活,亲身体验他们的梦想与快乐,了解他们承受着什么样的痛苦与无奈。从毕业到择业,从择业无果到选择“校漂”,他们是如何在“漂泊”中寻找希望的?
一个“校漂”女毕业生的日记将带领我们走进“校漂”生活。
再见,象牙塔
2006年7月5日星期三
6月以来,经过论文答辩、毕业酒会,好友散伙各赴天涯。今天,要挥一挥手,告别我的大学,告别象牙塔生活了。
看着同班同学笑意盎然的脸,我的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同学中有的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校园生活;有的已经晋升为职场新人,想必不用多久就是小白领了;有的出国留学。我说的是祝福,心里却充满了失落与迷惘。
我毕业了,要走出这个保护伞了。虽然工作还没有着落挺让人失落,但总归要鼓起勇气。记得一首老歌叫《我的未来不是梦》,如果生活都像歌里唱的那么完美该有多好。
【调查】
200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共有14.3万人,像李爽这样,既没有找到工作又没有考上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在少数。目前上海部分高校进行过一次调查显示,有54.35%的学生表示要做“校漂族”,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为止。
找工作真难啊
2006年8月15日星期二
夜深了,在床上躺了很久都睡不着。日子还停留在毕业那一刻,那时候,对未来还充满了期望。可今天早上招聘会上的事,让我不得不想想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真有本事你还用挤招聘会?”那个不讲理的男生,阴阳怪气地嘲笑我。我心里窝火,可晚上妈妈来电话问招聘会怎么样的时候,我又不能跟她说今天受气的事,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找工作这段日子真难啊,又疲惫,又灰心,又懊恼,又要无可奈何地继续奔波。虽然委屈受尽,但还是要尽力去找。
【调查】
记者多次与“校漂族”一起亲临招聘会场,看到很多毕业生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开出的薪资有4000元甚至还有5000元以上的。而很多用人单位招人的标准也多是要求有一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这样的条件让“校漂族”望尘莫及。由此看来,李爽的经历并不是个例,目前许多仍在“漂”着的“校漂族”,大多陷入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困境。
住校,无奈的选择
2006年9月23日星期六
找了一天的房子,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赶上下雨,全身都湿透了。
真想赶快有家公司能和我签合同,但是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身上的钱越用越少,出门能走路我就不坐车,看到路上别的女孩子打扮得时尚漂亮,我也想逛街买衣服,可是,我要省钱。
昨天,一个师妹说,一个师姐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了,吃学校食堂便宜,教室免费,图书馆安静方便。她还说,室友搬出去了,问我要不要过去住一段时间。心里犹豫着,要是回学校,住不用钱,学校食堂便宜,吃也不用多少钱,而且到了11月会有校园招聘,找工作的机会能多些。硬着头皮回学校住吧,解决燃眉之急再说。
【调查】
大多数毕业生和李爽一样,经济上的窘迫是“校漂”最直接的原因。记者发现,超过半数的“校漂”族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们选择“校漂”,一是看中学校附近的房子便宜或是利用熟人的关系可以找到免费的学生公寓。二是觉得“漂”在学校附近,可以在食堂吃饭、在图书馆、自习室学习,既节省生活成本又可以免费使用学习资源。可是,在校的大学生虽然理解“校漂”族的不易,但是每当看到人满为患的自习室里有“校漂”族的身影时,便忍不住地抱怨、表示不满。
考研,更要“校漂”
2006年10月17日星期二
找了4个月工作,感觉很失败,于是决心考研。学校的免费宿舍不能住了,前阵子早出晚归,一起住的小师妹们说她们没法睡觉,干脆在学校附近找了间房,每月350元的租金还是贵了点,但起码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空间。
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到自修教室占座位。原先在教学区学习,到后才发现位子被别人抢了去,只好转到图书馆。不是在校学生了,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位子并不容易。从早上7点到10点多,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10点多,到门口买一份报纸,在校园里转半个小时后,再次坐到教室里,直到12点,这就是枯燥反复的生活。
【调查】
从择业不成到转移目标,考研成了大多数“校漂族”继续依附学校的一个理由。记者了解到,有60%的“校漂族”正在准备考研。“校漂族”的生活便是住所、自习室、食堂三点一线,不但要忍受重复的枯燥,还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校漂族”平时没有人倾诉交流,最大的快乐就是能找到几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漂友,一起吃顿饭轻松一下。
师弟师妹请理解
2006年11月23日星期四
最近发生了好多不如意的事情,心情焦躁。以前看到师兄师姐当了“校漂一族”感到很奇怪,没想到现在自己也在这不停地“漂”着。
本以为在学校“充电”师弟师妹能帮忙,可是一切不都尽如人意。
下午到刑法老师的教室里听课,异常地爆满,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靠后的位置。
几个迟到的同学已经没有了空位置,他们看着教室里“陌生”的我,我试图将视线离开他们,只顾自己好好听课,但是他们仍然在不停地对我指指点点。没办法,只好潸然离开了教室,忍气吞声又回到了图书馆。晚上,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屋,回想起白天受的委屈,禁不住想失声痛哭。
【调查】
“校漂”与在校生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显现。“校漂族”始终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和在校的大学生格格不入。压力以及无形中的自卑感是“校漂族”无法融入校园生活的主因。而在校生的不理解和资源竞争,也是“校漂族”日益被边缘化的原因。
很多准备考研的“校漂”生占用了在校生的教室和图书馆,让这些每年交着学费的在校学生也天天为找教室奔波。一些“校漂族”既不考研又不找工作,这种状态对在校生有不良的引导作用。
爸爸妈妈,请原谅
2007年1月17星期三
自从决定考研,便一直“漂”在学校附近,从来没有回过家。爸爸妈妈,我很想念你们。
但是,虽然很想,我还是没有勇气回家。家里的条件不太好,爸爸一开始便不支持我“校漂”,他觉得我还是先找一份工作比较好,哪怕收入不多,为这个没少和他吵架。
也许今天特别累,安静的夜晚,也特别容易想家。
爸爸,你的腰还疼吗?
妈妈,你的心脏病好点没?
不敢给你们打电话,怕自己会哭,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思念你们,愿你们健康快乐。等我考上研究生,等我研究生毕业找到好工作,一定好好孝敬你们!
据记者调查了解,大部分“校漂族”的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好,大部分“校漂”生的家长都不同意孩子在学校“漂”,他们希望子女早日独立,普遍观点是能先找个工作,积累点社会经验再说,然后继续找适合他们的工作。
【调查】
家长们虽然不太认同孩子的“校漂”行为,但也很无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位考研的“漂”友家长认为,孩子能考上研究生固然很好,但考不上的话还是希望他找份工作,踏踏实实地生活,不要再“漂”了。
考研失败,再次漂泊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第一次考研以失败告终,义无反顾地决定第二次考研,再不抓住考研这个机会去体验体验,永远没有机会了。为了我的梦,还是继续努力一年吧。
一个人的生活,灵魂一定要有意义。而我的生活,恰巧与之背道而驰了,每个人都围绕着自己或者是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在转动。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大展拳脚,只有我在原地打转,看不到未来找不到方向,挣扎也无用。我只是在这里埋藏生活中不愿表达的悲的一面,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我告诉自己,不能沉寂在失败里,不要放弃,继续努力!
【调查】
“校漂族”中,参加第二次考研的学生不在少数。记者调查的上海五大高校“校漂”一族60人当中,15个人便是这种情况。面对找工作的残酷,面对第一次考研的失败,他们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了继续“飘泊”。因为很多“校漂族”认为第二次考研的把握更大,觉得找工作总归很难,特别是对于不是应届毕业生的“漂泊者”而言。
“校漂族”群体继续壮大,这样一个自称“边缘”的群体,这样一群对未来怀有热情与希望的年轻人,这样一群不断失望却又一直在路上的“校漂族”,他们的路将要怎么走,他们的路又通向何方?
他们的“飘泊生涯”对社会,对学校以及在他们的成长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校漂族”的壮大已经影响了在校学生的正常生活秩序,这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会有怎样的冲击?本报明日将继续报道,敬请读者关注。(记者 许洱多 赵颖彦 实习生 谢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