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30年两岸校园歌曲经典演唱会”将在北京世纪剧院唱响。演出海报上,站在最前列的赫然是校园音乐两次浪潮的代表人物罗大佑和高晓松。除了这两位之外,李宗盛、丁薇、小柯、老狼、水木年华等十余位台湾与内地的校园音乐代表人物将登台演出。作为大学生音乐节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这次演唱会也成为继“罗大佑2002年北京围炉演唱会”之后,最具怀旧色彩、最具煽动性的一次演唱会,校园音乐人的集体聚会,必将启动几代学子尘封的集体记忆,重回“纯真年代”。
现在谈起校园音乐,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记忆里勉强能记得的,也就是水木年华的那一首《蝴蝶花》了。自此之后,各种流行音乐包括诸如《大学自习室》等网络音乐涌进了校园,再也很难听到那歌词纯美、旋律流畅、散发着淡淡忧伤的校园音乐了。“池塘边的榕树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唱着这些歌告别校园的人们,记忆已经永久恒定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从此世间无音乐,不信你看看那些30岁以后的人们,他们谁学会了几首新歌?他们在卡拉OK或者聚会的时候,唱的又是哪些老歌。
惟有一种歌唱起来令人热泪盈眶,时间仿佛开始倒着流淌,这种歌便是校园民谣。上几代人说到校园歌曲,如数家珍,唱起校园歌曲,一往情深。有了更多音乐选择的年轻孩子,恐怕是不了解这种情感的,他们会认为推崇校园音乐的人“并不了解现在的大学生”,追溯校园音乐的辉煌不过是怀旧情绪的又一次集体爆发。这种声音是有道理的,社会和时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校园也愈加开放,早已不是安静、封闭的象牙塔,迫不及待的与社会的接触,急切想抓住发展自己的机会,使得学生已经没有心情创作和欣赏属于自己的音乐,校园音乐的没落,不是因为校园失去了创作的土壤,而是受众的大面积流失,迫使校园音乐创作喑哑。
彼时的校园音乐,虽然总体上固守于校园,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音乐里蕴涵的青春和理想,却是永远值得回味的旋律。此时的校园音乐,该如何找回属于自己的旋律,这不仅是音乐人要考虑的问题,也需要校园学子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思考。不可否认,校园音乐是基于怀旧的格调上成长的,当怀旧与当代学生的思想、观点已经有相当落差的时候,是该到了给校园音乐注入新鲜元素的时候了,如果一味沿着老一辈校园音乐人的怀旧路线走,第三次校园音乐浪潮的到来短时间内只能是一个未知数。但校园音乐留下来的单纯与浪漫,真挚和深情不能丢,这是校园音乐之本,没有特色的校园音乐只会成为流行一时的口水歌,而失去传唱的价值。
呼唤校园音乐第三次浪潮的到来,是所有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的一个愿望,尽管这个愿望和物质时代的浮躁特质格格不入,但我们仍期待校园音乐用本真、单纯的元素来抵抗商业音乐的侵袭。与以往校园音乐单一追求唯美浪漫的感觉相比,新的校园音乐潮流应该展开的更开阔一些,感恩、励志、青春激情、新恋曲……都可以成为校园音乐的创作题材。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总结校园音乐30年,回顾社会30年变迁,我们会发现,青春的追求会变,但青春的激情永远会在,在流行复制和重复的选秀时代,校园音乐到了该寻求突围的时刻,我们期待下一个罗大佑、高晓松的到来……(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