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处于闹市的湖南路街头出现了七八名衣着时尚、满面笑容的青年男女,他们高举着“抱一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拒绝冷漠”等字牌,等待与街上的陌生人拥抱。面对“抱抱团”成员太过热情和主动的行为,一些年轻市民基本能“给予配合”,但不少中老年市民表示“不可理解”。
南京某大学女生王颖在校园里也参与组织了一次“抱抱团”活动。王颖表示,在媒体报道了“抱抱团”活动之后,“当时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好玩的事情,很想尝试一下。”这样,一群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便在网络上跟帖讨论。定好一个主题后,有6个学生参加了这一行动。他们站在学校的食堂门口,手里举着一块硬壳纸,上面用黑色水笔写着:“来自陌生人的关怀”,这一举动得到了一部分同学的热情回应。
给陌生人一个免费的拥抱!“Free Hugs”,这个起源于国外的行为,首次登陆中国长沙便刮起一阵舆论的旋风,并且获得了一个新的中国名字“抱抱”,也形成了热衷于这种活动的团队“抱抱团”。很快,“抱抱团”就风靡了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但也受到了社会主流的不理解。
组织抱抱团就是玩玩
1月14日下午1点多,当南京第一次“抱抱”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后,团长“宝宝”(网名)被几名城管工作人员拦截住,一位负责人向她提出“立即停止活动”的建议。城市管理方坚持认为,就算是公益活动,但让两个陌生人在大街突然抱在一起,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而且容易引发交通混乱。“抱抱”活动在下午2点左右停止。
据组织参与过多场“抱抱”活动的“宝宝”说,在“抱抱”活动现场,一部分市民远远看见“抱抱团”的成员走过来,便绕道跑开,或是在一旁指指点点,他们大多认为“抱抱”活动是一种炒作。虽然南京的“抱抱团”没有像外地城市那样“抱一下赞助一元钱给公益事业”的活动规则,但这种过于热情的举动也让习惯于感情内敛的大多数中国人无法接受,甚至有市民认为这是年轻人“生活无聊”,“过于模仿时尚”的表现。当记者采访宝宝,问及当初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活动,她的回答很简单:“其他城市也流行啊,我没什么事也就玩玩了,没有想那么多。”
应该如何给“抱抱”活动定性,如何管理“抱抱”活动,“抱抱团”到底应不应该存在?在争论的同时,大家对它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王刚曾经亲身体会过抱抱团成员的热情,他说:“和很多街头活动相比,这次一种‘绿色环保’的感情交流活动,大家都很平和很友好。”“中国人表达感情一贯含蓄、深沉,不喜欢太过外露方式”,淮安第一中学张老师认为,抱抱团也应该考虑到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人际空间,表达热情也应该从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张老师还建议,抱抱团也可以用帮助弱势群体等一些更实际的行为来表达关爱。
在校园里组织过小型“抱抱”活动的王颖也表示,自己组织参与校园“抱抱”的初衷是“看上去很安全”,和陌生人拥抱,不仅能够交到朋友,还能给别人带来温暖,感觉很好。而在此之前,她甚至没有尝试给妈妈一个拥抱。但她同时又认为,“抱抱”不能够真正地解决人们之间的淡漠。她说:“长期的淡漠已成了习惯,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得各自奔忙,要拆除人与人之间冷漠高墙,需要的是持久的感召。”
抱抱团的性质在变味?
日前,记者从南京“抱抱团”发起人之一“宝宝”处获悉,5月1日上午,“抱抱团”将在玉桥市场进行第二次活动。据“宝宝”透露,目前除了南京,在长沙、北京、上海、哈尔滨、深圳等地都有“抱抱团”在组织各类活动。各地“抱抱”的活动信息,基本上是都通过互联网络交流的。
“宝宝”进一步介绍说,这次活动是南京“抱抱团”组织的第二次大规模活动,跟第一次活动不同。这次活动是应玉桥市场的邀请而开展的,而且著名的游戏企业上海盛大网络是协办方。当记者问到此次活动“抱抱团”都做了哪些前期准备的时候,“宝宝”表示,活动不需要准备。“就玩突然袭击。给大家都知道了,有什么意思?”她说。宝宝的回答,完全超出了记者的预料。
在佩服她的坦诚的同时,记者不得不对南京“抱抱团”产生了一丝疑虑。从“宝宝”的回答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游戏心态,似乎一开始抱抱团建立的就只是一种跟风行为,是年轻人消遣玩乐的一种新形式。抱抱团在活动前也没有充分的准备,而是“玩突然袭击”,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另一个风行的群体“快闪族”。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从事一些让普通市民很难理解的活动,尽管他们给自己的活动赋予了超乎世俗的意义,但是并未考虑到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支持或反对是别人的事,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这样过于自我的态度,符合他们所宣传的“拒绝冷漠”的宗旨吗?
对于这种类似“快闪”的态度,南京大学学生张力说:“我认为这一活动就是行为艺术,很无聊。它具有作秀心理,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他说,现在的人无非就喜欢炒作,明星靠炒作出名,老百姓也来凑热闹,是种随大流的心理。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真情流露的,不需要那么高调。”
经“宝宝”引荐,记者随即与“抱抱团”的外联负责人马狗(网名)取得了联系。和很多“抱抱”活动的参与者一样,“马狗”对组建抱抱团的认识也是对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担忧。他说:“……我们认同外国的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就搞起来了。”听起来“马狗”的说法似乎冠冕堂皇一些,也比较能让人宽慰。但宝宝和马狗同为抱抱团的支柱人物,就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却偏离甚远。可见,抱抱团组织内部人心并不齐,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马狗说的,希望改变社会不健康现象和趋势而参加这个团队的,也许有些人就只是为了好玩,为了追求另类。在人心不齐的情况下,南京“抱抱团”还能走多远?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南京“抱抱团”的第一次活动还算是纯粹的,可即将开展的第二次活动就有点变味了。“给陌生人一个免费的拥抱”一旦与商家结合,与金钱挂钩,成了一次促销活动,也就彻底违背了曾经坚持的“公益”。这样一来,已经备受质疑的“抱抱团”还能坚持多久,不免让人担忧。
什么是“Free Hugs”呢?最多的中文解释是“免费拥抱”,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自由拥抱”。抱抱团要求与陌生人当街“自由”拥抱,这对传统保守的中国人来说,的确一时很难接受。
有商家居然把这样的活动当作自己揽生意的好时机。本来是提倡人们消除隔阂的活动,却蒙上了金钱利益的阴影,不免让支持该活动的人感到担忧。
相关链接 抱抱团的由来
抱抱团源于“Free Hugs”活动。最早向世界推行这个拥抱活动的是美国人贾森·亨特,活动的灵感来自于他去世的母亲。5年前亨特在母亲的葬礼上听到许多关于母亲的事迹。曾受亨特母亲帮助关心的人回忆了从她那里得到的温暖,使亨特受到母亲故事的感召;另一方面他感觉自己需要借助他人提供的温暖来克服丧母的悲痛。于是亨特做了个写着“真情拥抱”的纸牌走上家乡的大街。第一个与他“真情拥抱”的人是一个路过的姑娘,她停了下来,看了看纸板,毫不犹豫地向亨特张开了双臂。从这一天起,“Free Hugs”这个关于爱和分享的运动开始在全美国蔓延。
2006年,一位名叫Juan Mann的澳洲男子在悉尼闹市街头手举“Free Hugs”的牌子,传达一种“来自陌生的关怀”,他还把拥抱的过程制作成长约5分钟的视频,放在网络上,将这项运动推向了全球化的网络世界。
什么是“Free Hugs”呢?最多的中文解释是“免费拥抱”,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自由拥抱”。(南京师范大学 李雪娟、南京大学 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