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新体制

2010年12月19日 1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9日电 教育部网站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2010—2013年,基本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支撑条件保障和管理服务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按照“以贡献为宗旨,在服务中发展”的办学方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农业高校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新体制。在人才培养上以培养农业产业发展亟需的创新性拔尖人才为主体,在科学研究上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为主体,在社会服务上以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的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为主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支撑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该方案的阶段目标是:2010—2013年,基本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支撑条件保障和管理服务模式;2014—2015年,全面完成总体目标任务,对形成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体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总结经验,提升水平,为我国同类高校的办学体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经验。

  为实现试点目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定了三项改革措施。(1)不断优化办学方向,促进学校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分类培养体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凝炼研究方向,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加速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紧密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在学校内部组建若干个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中心,加强技术集成和科技攻关。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北方旱区农业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基地),形成“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示范推广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强与杨凌示范区及北方旱区涉农科教单位、企业的合作,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与杨凌示范区的合作。以杨凌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建成50余个能反映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学科覆盖面广、实践教学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牵头组织的“西北农业科技协作联席会”作用,强化学校与各省区农科院的科技合作。深化与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促进学校与企业人才、技术的交流。

  (3)优化学校内部办学机制,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互动和紧密结合。完善科研,推广育人机制。重点建立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和推广基地向学生开放机制。完善教师服务农业产业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完善学生科研助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生力军作用。强化农业技术培训服务。深入开展县乡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提升培训水平,增强培训实效。

  为保障试点的顺利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定了五项配套政策和两项保障条件。五项配套政策是:(1)设立科技推广中心(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为学校层面加强校地(企)合作、实施科技推广项目的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2)推进岗位设置改革。设置一定的专职科研岗位和专职推广岗位,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科研和技术推广队伍,提升学校的整体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3)建立人才分类评审办法。根据业绩、贡献、成果和效率,分类建立科研、推广人员的职务评审办法,不断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4)出台青年教师到生产实践一线锻炼的规定,提高实践能力。建立科研基地向学生开放的机制,不断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完善各类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注重专利、成果和技术的转化。

  (5)探索以产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建设,围绕农业产业链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攻关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两项保障条件是:(1)学校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同时成立项目实施工作组,党委校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织实施。(2)设立专项资金,从“985工程”建设经费中列出专项,保证该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