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启动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确定的各项任务中,“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被看作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因为,课业负担已经成了当下我国基础教育久攻不下的一个顽症。
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最近,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初三年级的一堂数学公开课上,出现了惊人一幕。开场8分钟,老师不讲一个字,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读教材。就是这么一堂与一般热闹“精彩”的公开课迥异的课,却夺得了全市教学大奖赛的一等奖。特级校长张人利道出的秘诀是,学校要树立“科学的减负观”。他说,以前强调教师上课时要抓重点和难点,其实对不同的人而言,重点、难点相对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在我们把上课定义为是教学生自己学不会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先学,然后教师要能发现学生卡壳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因人施教。”张校长表示,补课减少了、测验减少了、作业量也减少了,但一定要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起来,体育和文艺活动要增多,这样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幸福感。
减知识总量或可行
沪上特级校长刘京海,也把减负的关键指向教学环节,“我访问日本时发现,日本初三数学的难度和内容大概相当于我国小学五年级的要求。我建议,新课改要减少知识总量,省出时间来让孩子发展能力、健全人格。”
对于现行的招生制度,教育界内外早已将其视作学生课业负担的总龙头。刘校长说,“千人一面”的考试使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不到全面发展。可以考虑将复旦、交大等一流名校“开除”出高考统考之列,让其完全自主招生,从而把高考的难度降下来。 本报记者 王蔚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