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专家称破解学前教育难题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2010年12月07日 14: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7日电 教育部网站今日发表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的文章《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学前教育难题》。文章指出,破解学前教育难题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在利益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中,大多数社会服务问题,都应当主要通过政府-市场-消费者合作的模式解决,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改善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构建政府和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的治理方式。

  文章指出,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中突出的短板。随着入托、入园的高峰到来,许多大城市出现“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这个似乎突然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前些年的教育行为中找到明确的原因。由于缺乏预见,在前些年幼儿减少的时候,一些地方大量取消由机关、企业、社会团体自办的幼儿园,并将公办园“推向市场”,只保留少数作为“示范园”,佷少的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投向这些“示范园”。一些地方将放开市场视同为放弃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责任,将幼儿园用房任由房地产开发商操纵,造成民办园举办成本极高和“入园贵”的现实。

  文章强调,破解学前教育难题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政府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的教育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主办。事实上,在利益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中,大多数社会服务问题,都应当主要通过政府-市场-消费者合作的模式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学习的当然是政府,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改善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构建政府和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的治理方式。

  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城乡两种不同的建园机制,在城区实行“民办公助”模式,在农村倡导“镇村为主,多元筹措,政府补助”的办园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模式,促进了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化解了学前教育难题。

  上海市的体制机制创新令人瞩目。上海市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2009年公办幼儿园生均总支出比2004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5%。确保公建配套幼儿园建设,要求新建居住区,学校建设与住宅开发必须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交付使用。要求郊区根据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并预测常住人口未来增长情况,重新修订教育资源配置规划,新建公办学校。在公办幼儿园不足的社区,由政府根据成本向附近的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居民按公办缴费,成本差额由政府出资补贴。2009年,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全部幼儿数的79.1%,基本满足了本市户籍子女入园需求。

  值得重视的是,面对大量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需求,上海市提出“推进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和看护需求全覆盖”的目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农民工儿童的“看护点”合法化并纳入管理和服务,以满足流动儿童有人看管的基本需求。

  文章指出,学前教育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如何认识“政府主导”。除了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举办更多的公办园之外,“政府主导”的具体实现方式其实是非常多样的,主要是充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鼓励机关、厂矿、社会团体自办幼儿园,通过低价或免费提供教育用房抑制幼儿园价格,规范和监管市场价格,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以及补贴幼儿教师工资,提供幼儿教师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奖励行为规范、品质优秀的民办园等等。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改变直接举办昂贵的公办园的思路,通过补贴或购买学位、补助经济困难儿童的方式资助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这样的做法不仅经济效益更高,而且受惠面更大,能够更有效地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价值,真正造福于大多数儿童和家长。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