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学生在高三这一年,仅物理就要做七八千道题!自从学校推出了‘防护网’般的改革措施,各科练习和作业都大大减少,像物理,有的老师把习题量减掉一半,但考试的效果并没减下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的物理高级教师邹建平告诉记者。
3年来,镇江一中把学生从“题海”中“捞”起来,不开晚自习,双休日和寒暑假不补课,高一、高二不搞月考,同时严控作业量,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学生学习轻松了,反而在高考中屡屡拿到全市“状元”。学校副校长周晓宇信心满满地说:“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有空间的。”
与其他同类学校相同,镇江一中一直面临着强大的升学压力。前些年,在办学恶性竞争中,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假期补课、铺天盖地订阅学习资料、教师满堂灌、习题“淹没”学生等情形一样不少。这种“战术”的确也曾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学校的管理者心里清楚,有的教师讲课内容1/3以上是无效甚至负效的,给学生造成了很多无谓的负担,靠“硬拼”得来的胜利代价过于沉重。
转折开始于2006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又将每天的10节课减为8节课,并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齐开足课程。这样一来,那些习惯于通过“磨”时间提高成绩的教师,那些“课上没讲完的课后讲、白天没讲完的晚上讲、平时没讲完的假期讲”的做法,就行不通了。
减掉了课时,拿什么保障质量?“问题导学”成为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法宝”。这种以问题为主线,围绕师生共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组织的教学,极为有效地提高了针对性。以往教师是“眼睛向上”关注高考,看高考考什么,课标怎么提,再来分析学生可能有什么问题;如今要“重心向下”盯住学生,看学生需要什么,再通过课前给学生学案、学生预习后提交问题条确定课堂讲什么。
教师从备课环节开始,就要精密设计问题,对学生在预习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和整合后形成“问题链”。同时,教师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课标和学生实际提出补充问题,以弥补学生提出问题的不足。上课时,教师会根据这些问题,讲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高效、互助学习。在学生的互动学习和成果共享中,往往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完善,继续对这些新问题进行学习。
自2007年起,镇江一中就将“问题导学”确定为研究课题,后来又申报为省级课题并大面积实施。几年来,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全校性的“问题导学”教学公开课,每学期对外开设一次大型的公开课。在推行“问题导学”的过程中,镇江一中为自己“轻负担”的办学理念上了三道“保险”:
设在教学环节的第一道“关卡”前移,在备课时就不给教师的多讲留出空间。学校规定的备课流程是:教师集体备课——上网初备——讨论修改——再备——课后补备。而后是课堂上,学校规定“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易错点”,而“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都不讲。课堂讲解的时间和内容也有规定:文、理科教师占用课堂的时间分别不能超过15分钟和10分钟,讲解的内容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严控作业量,是第二道“保险”。学校将作业细化到每一天、每一科,并要上墙公示。“备课组长为作业把关”成为制度,作业内容、数量、要求等都要经过全组集体讨论后确定;每位教师布置的作业都要求上网,作业难度依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而定,作业讲评时间不得超过作业时间的一半。学校还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这使得教师想多留作业也难。
第三道“保险”是严格规范资料征订。教师手中可以拥有多本资料,但却不能给学生订阅任何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使用自己手头的资料给学生编制“学案”,给学生的学习以“拐杖”。
“问题导学”教会了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现在,因为会学习,镇江一中的老师有事外出时,只要告诉学生明天的课是什么范围,他们就知道怎么去学。”学校历史特级教师王生轻松而自豪地说。 记者 苏婷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