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案例链接】
记“功”还是记“过”
妈妈做法:
女儿圆圆四岁起,我给她做了个小本,专门记录孩子做的好事。本子不大,每页只记一件事,所记事情也很简单,大多只有几个字,例如“收好玩具”、“倒垃圾”、“晚上独自去厨房开灯拿牙签”、“学会认钟表”等。每页我都会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孩子的奖励了。我们把小本叫作“记功簿”。
这个方法对孩子成长很有好处。一是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二是小本中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让她以后不要忘了再做这些好事;三是凡写在小本上的字,圆圆都能记住,因此也认了不少字。
妈妈想法:
“记功簿”效果很好。我们从没用钱奖励过孩子,这一朵朵小红花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们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德。
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效果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家长如果没有时间在实物上设一个记录本,至少要在心里设一个这样的“记功簿”。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你的目光和语言会流露出来,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给孩子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和自信,这会让他日趋完美。
一些家长经常批评教育孩子,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而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在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反而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尹建莉
暴力作业要不要做
妈妈做法:
圆圆上四年级时,有一天数学老师突然在课堂上搞小测验,让学生默写一条前两天讲过的定理。那条定理大约二三十个字,老师并没有提前布置背诵,却要求一字不差。只要有一字与原文不符,就罚当晚把定理抄写十遍。
晚上回家,圆圆对“抄写定理十遍”很发愁。我看了她在测验中写的内容,只有几个字与原文不符,感觉圆圆是理解这条定理的。我问她现在背没背会,她说会了。我让她在作业本上默写一遍,果然已经一字不差。我笑笑对圆圆说:“你已经会了,写一遍就行了,这个作业算完成了。”圆圆一听很高兴,但马上又发起愁来,担心老师那里通不过。
在圆圆的意识中,她已不由自主地把这个作业当作是为老师而写的,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我说:“没事,你写一遍就已经一字不差了,就没必要写十遍。学习是为了学会,既然已达到目的,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呢?”我这样把圆圆“为老师”写作业拉回到“为学会”写作业,希望她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学习。
妈妈想法:
在让孩子痛苦地把作业写完和被老师批评这两个选择中,我宁愿选择后者。现实中我见过许多家长,他们明明知道有些老师布置暴力作业,却只是一边抱怨老师,一边又不停地督促孩子赶快写作业,担心孩子写不完会挨老师批评。这样其实是搞乱了孩子的价值观,把“不要被老师批评”当作首选,把孩子个人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当作次选。
儿童当然也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拒做暴力作业,我想让孩子知道,作业是不可以用来惩罚的。对学龄儿童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凡和学习有关联的任何不痛快的事都要尽量规避。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已带有“惩治”味道,就不能让孩子去写,不能让这事在孩子心中种下对作业的厌恶。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尹建莉性,怎样才能说出口
妈妈做法:
有一年暑假,我带女儿到桂林旅游,路过一家专门售卖避孕套的情趣商店。好奇的孩子被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驻足观看。眼看避之不及,我索性带她进去逛了一圈,神态自若得就像逛这条街上任何一家工艺品商店。出了店门,我就顺势和孩子聊起了健康、卫生、安全的性,话题涉及避孕和同性恋,涉及保持清洁的卫生习惯。这样的性教育进行得很顺利,彼此没有尴尬。
偶尔有机会和孩子一起洗澡,面对彼此的裸体,我会轻松调侃“你怎么有赘肉了呀”,“我好希望有翘臀啊”,引导孩子坦然接受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体的长处和短处。我还会顺便向孩子预告青春期身体将会发生的奇妙变化。
平时闲聊时我也会装作不经意地问孩子:“班里有男生喜欢你吗?你喜欢怎样的男孩?”孩子会认真想一想回答我:“有的,但还没有自己看得上的。”我告诉孩子,“异性相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正常的,成熟和慎重的爱,热烈或深沉的爱,都是美好的。
妈妈想法:
当电视上出现男女接吻、拥抱和抚摸镜头时,很多父母会下意识地将孩子眼睛捂住,不许他们看,或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切换频道。父母这样的举动首先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这种东西是不好的。这样做,对孩子的性教育就很难有自然而然的氛围。
而当父母用平常的口气,自然地和孩子谈论生活中避不开、逃不掉的性话题时,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性的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我的孩子,请尽管放松,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和我交流这些事情,如同交流我们今天的心情。这样,今后孩子倘若遇到这些方面的问题,甚至是困境,就不会无人倾诉,或者感到不好意思、难以启齿,也不会认为性的事情神秘莫测而渴望去尝试危险的、无法预知后果的事情。我们的孩子会愿意向父母请教,和父母商量,以寻求支持。这才是性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摘自《边过日子边教育》,妈妈吴斌荣我与儿子“抢”鸡腿
妈妈做法:
一次家里炖鸡,三个人,两个鸡腿,怎么分呢?我分给丈夫一只,儿子一只。吃饭的时候,我说:“儿子,你的鸡腿给妈妈咬一口,妈妈也想吃。”儿子乖乖地递给我鸡腿,我咬了一大块,边大口嚼着,边表扬他:“儿子真乖,好东西知道和妈妈分享。”
以后碰到家里吃鱼、吃虾,我也经常与儿子“抢”着吃。我想让他知道,好东西人人想吃,他需要,父母也需要。
坚持几次之后,儿子就明白了:有好东西先给妈妈和爸爸一人一份,并养成了习惯。如果家里做了四个鸡翅,他知道一人一个,剩下的那一个,大人不发话,他是不会吃的。实在想吃,他会问:“剩下的这个我能吃吗?”
妈妈想法:
现在的独生子女为家长出了难题,家里鲜有“孔融让梨”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维空间有局限性,不知道三人世界以外的东西,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做家长的,常常会不自觉地把好东西留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是大人不需要、不喜欢,自己独享是天经地义的事。与儿子“抢食”,我是想让他明白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基本道理,同时学会遇事能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就讨人喜欢,朋友也多。朋友多了,孩子就会变得充实、开心、阳光。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给予他们的,应当是人生的设计和引领,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关爱、纠错和激励,这是心灵的成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扮演很多角色,是慈母,是老师,是医生,是警察,是朋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做个与孩子“抢食”的大小孩。
——摘自《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妈妈刘文英(王柏玲)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