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具体说,就是包括学生学习生字、阅读感悟、陶冶情操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来写作、表情达意的能力等。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太多,学生的感悟不连贯,结果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只学到了几个词语,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好。比如,我曾听一位教师上《安塞腰鼓》一课,她一味讲解,讲安塞腰鼓的舞蹈场面和声响……课后,我让一位学生把课文读给我听一听,他却读得不怎么顺畅,问他“为什么后生们疯狂打鼓”,他也眨巴着眼睛答不出来。其实,安塞后生们的痛苦与欢乐都在这鼓声里宣泄了出来,而教师只注重课文的讲解,没有点拨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也没有在读中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当然,有时教师的适当补充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在教学《麋鹿》这篇文章时,学生了解到麋鹿在我国黄河流域生长、发展,后来越来越少,直至被盗运到国外销声匿迹的过程。有学生问:麋鹿为什么会惨遭杀戮,又为什么会被盗运到国外?为了解答他们的疑问,我让学生们自己讨论:为什么汉朝以后麋鹿会越来越少?麋鹿被装上西去的轮船后状况如何?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疯狂杀戮,为什么对麋鹿如此看重?
通过讨论,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麋鹿之所以会逐渐减少,除了可能的自然环境恶化之外,很可能与公子、王爷的捕杀有关。于是,我出示了两张有关捕猎的图片,让他们对有关情况和渊源有更多的了解,并让他们根据图片描写捕猎场面。
在八国联军把麋鹿装上货船、带往欧洲这一节,我画了一幅画:一只麋鹿站在船头,潸然泪下。我出示题目:“别了,我的家园,那里有___;别了,我的家园那里有___。”让学生以拟人的手法填写麋鹿对故土的依依惜别之情,加深情感体验。
在我的理解中,大语文观就是不一味包办、分析课文,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探究。
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有一句是:“变色龙似蛇非蛇。”有学生质疑道:“蛇到底有没有脚?”我答道:“蛇没有脚,要不然怎么有‘画蛇添足’这个成语?”“不对,我看到一则报道,说蛇是有脚的,还有照片呢。”我也有些不确定了,于是说:“我们回去后都上网查一查,看蛇到底有没有脚。”查阅发现,原来,很久以前,蛇是有脚的,后来进化了,大多数蛇就没有脚了,但也有个别因为基因返祖又有了脚。探究过程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学习语言,最终是要让学生会应用语言。可为什么学生的作文大多枯燥无味?我想,这可能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圈子狭窄有关。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丰富,内容自然就枯燥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读课本,读名著,在积累中学习应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实验小学 霍冬梅 卞少勇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