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科大夺冠亚太大学生机器人赛 解析奇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成都电子科大夺冠亚太大学生机器人赛 解析奇招

2010年09月26日 2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成都9月26日电(刘贤 胡晓)在埃及举行的第九届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中国队摘得桂冠。至此,我国已蝉联四届冠军。本次代表中国队参赛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是第一次踏上该项赛事的国际舞台。26日,该校机器人项目教练、学生选手及相关校领导首次向记者全面透露其夺冠“奇招”。

  5场比赛3场满分 力压群雄夺取冠军

  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是2002年由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组织的,每年一度的重大国际性赛事。各个亚广联的成员机构都有权参加,但参赛对象仅限于各国的大学生。除了每年的承办国外,其他参赛国家或地区都只能由一支队伍代表国家参赛。

  2010年国内选拔赛中,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击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劲旅,于41所高校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在埃及举办的亚太总决赛。

  今年总决赛的主题是辉煌金塔。参赛者需利用机器人将泡沫块按要求搭建成金字塔状,所用时间最少者获胜。进入总决赛的有中国、日本、越南、韩国等16个国家。电子科技大学代表中国在小组赛中,以120分的满分轻松取胜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进入8强。之后战胜蒙古进入4强。半决赛中又以满分战胜东道主埃及,进入总决赛,最终力压越南夺取冠军。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代表的中国队以5场比赛3场满分的绝对优势力扫群雄。机器人们精准的定位,迅雷般的动作令竞争者叹服,吸引了日本队专家驻足“探秘”。

  解析夺冠奇招 “粗糙”的机器人中暗藏玄机

  “第一次想出来的方案,枪毙;最后一个方案,即使难以实现,也要采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机器人项目教练秦东兴这样说明夺冠机器人设计方案的由来。

  秦东兴说,第一次想出的方案是人人都可以想到的,肯定无法战胜所有对手;而最后一个方案,即使在技术上看起来难以实现,我们也要将它分开解析,设计出来。

  秦东兴笑称,竞争对手们觉得我们的机器人不精细、不漂亮,但我们的结构设计非常奇特,这才是夺冠的关键。

  该项目另一位教练骆德渊举例说,其他参赛队的手动机器人一次只能拿部分泡沫块,而电子科大设计的手动机器人一次能够将所有泡沫块都插起来,大大节省了往返搬运泡沫块的时间。因为他们的机器人用的是3个全向轮,可朝各个方向移动,同时也提高了机器人的承重。而其他队的机器人一般都只用了2个普通轮子。

  另外,搭建金字塔时要求误差在25毫米以内。骆德渊说,其他队的机器人插杆都是光秃秃的,泡沫块被插好后会左右前后摇晃,降低了搭建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电子科大在机器人插杆上设置了一系列巧妙的装置:传感装置感应到插杆已穿过泡沫块后,将自动开启气动装置,使插杆上的手爪张开,从内部牢牢的固定住泡沫块,让它不再左右前后的晃动,大大减少了调整泡沫块的时间。

  此外,骆德渊还解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安装弹簧降低机器人的速度”、“靠抓牢‘金顶’的托盘精确定位”等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冠军背后是成熟先进的教育模式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从2002年起参加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异军突起,于今年拔得头筹。而该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等重大比赛中也有不俗的成绩。副校长朱宏向记者介绍了该校“科技竞赛引领下的教育模式”。

  朱宏说,电子科大能够获得冠军与人才培养定位有关。该校是工科大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该项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含量高的竞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中又能激发更多的学生的兴趣,再把培训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最终转化为学生实际的创造能力,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而这个良性循环过程中的附加价值是学生的参赛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据悉,电子科大投入500余万元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下设电子设计、机器人、汽车电子设计、嵌入式、ACM程序设计和数学建模等六大学生创新中心,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自2006年以来,该校每年投入50万元建立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至今,该校已有3000余名学生参与了1100余项项目的研究。该校还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每年参与的学生达5000余人次。

  目前,该校的竞赛项目已成为培养优秀毕业生的摇篮。近几年,机器人队队员读研、保研(含出国)的占到80%,就业的20%。

  朱宏表示,科技竞赛引领下的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为此,电子科大将会增加校内比赛,扩大竞赛涵盖的学科面,继续推广该模式。(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