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求学家长焦躁 专家:父母要摆脱对孩子依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子女求学家长焦躁 专家:父母要摆脱对孩子依赖

2010年09月19日 14:00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近几天,喜欢安静的徐妈妈倍感失落。每天下班一回到家,看到儿子空荡荡的卧室,总觉得家里少了点什么,甚至还会掩面而泣。“以前儿子在家时,我总是烦不得,现在他去省外上学,我倒是清闲了,但很不适应。”

  新学年已经开始,数以万计的大学新生离开父母怀抱,尤其是赴省外求学的新生,从此开始独立生活。相比之下,一些家长比子女更显得不适应,空虚、失落、孤独、焦躁、担忧,逐渐成为“空巢父母”。

  故事1

  见不到儿子不习惯

  每天早上,家住国防路的谢妈妈睁开眼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隔壁房间叫儿子起床,然后做早点,吃完后再目送他出门。最近几天,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有时候叫了半天都没有回应,冲进去一看,才意识到儿子不在家。”

  谢妈妈的儿子小张,今年考上了哈尔滨一所大学。家里再也没有了往日儿子大声说话的声音了,偌大的房间变得十分安静。不习惯清早起床时见不到儿子、不习惯吃饭时冷冷清清、不习惯晚饭后没人和自己辩论……才跟儿子分别半个月时间,谢妈妈就已经哭过无数次了。

  故事2

  担心不适应妈妈陪读

  第一次远离昆明的新生小阮,开始了在武汉的4年大学生活。9月初刚开学时,“秋老虎”仍在发飙,高温和干燥让她很不适应。看到女儿对新环境不适应,一同前往武汉的阮妈妈决定向单位请假,暂时留在武汉,陪女儿度过这段转型期。

  过了十多天,在妈妈的照顾下,小阮的状态明显好多了,也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许多活动,功课也繁忙起来,大学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同样有些不适应的阮妈妈,这才放心地回到昆明。

  故事3

  一提女儿就潸然泪下

  远在北京某重点大学上学的昆明女孩小申,同样不太适应北方的气候。申妈妈说,现在每天回到家都感觉不习惯。

  跟记者交流的过程中,申妈妈再度潸然泪下,每次提起女儿,无论是好事坏事,她几乎都会掉眼泪。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担心和牵挂。“有空没空我都会想女儿,担心她会不会吃不好、会不会着凉、会不会生病,会不会有人欺负她。”申妈妈说,和以前相比,尽管现在不用每天忙着回家做饭、洗衣服,但内心的失落不是一时就能填补的。

  家长经验

  练瑜伽分散注意力

  家长徐女士的女儿毕业于昆一中,目前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刚开始几个月,她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敏期”,每天怅然若失。不过,慢慢的,她开始学会自我安慰,以往照顾女儿的时间,如今都被她用来看书、看电视,甚至还办了张瑜伽卡,一有空就去锻炼身体,有时还会去爬山、游泳等。而在以前,这些是从来没敢想过的。

  装摄像头与女儿视频

  唯一的宝贝离开了自己的怀抱,从此在外地求学,这让家长张妈妈和张爸爸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为了能见到日夜牵挂的女儿,一般遇到重大节假日,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张妈妈都会让女儿回家玩几天。不过,为了每天都能见到女儿,张妈妈还专门学习了上网,并买来摄像头,开始利用网络与女儿进行QQ视频聊天,几乎每晚都要见面。

  专家建议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宁: 父母要摆脱对孩子的依赖

  周宁认为,父母在“空巢期”出现这种不适应的现象很普遍,主要是与中国父母的观念的偏差有关。现在的家庭结构很多都是3口之家,父母除了孩子之外,没有自己的生活与兴趣爱好。“现在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只是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也依赖孩子,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

  周宁建议,父母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观,在对孩子尽到自己抚养教育责任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不光是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会独立,学会摆脱对孩子的依赖。”

  昆明理工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主任杨玉宇: 重新找回自我价值

  孩子去外地上学之后,很多家长就失去了生活的重心。面对这种情况,对于家长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自我价值的重新回归。“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年纪都不大,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网、朋友网和兴趣爱好。”

  要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杨玉宇认为家长角色的转变很重要。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父母都喜欢帮孩子做决定,很多家长都有“孩子离不开我”的想法,并且因为这种想法而产生成就感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家长不能再习惯性地帮孩子做决定,只能提供意见参考。

  杨玉宇提醒,孩子去外地求学之后,家长还须对家庭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孩子在家的时候,父母的生活都围绕着孩子,相互间的交流很少。孩子走了之后,父母更应该重新审视夫妻之间的关系,找回两个人相爱的感觉。”(春城晚报 刘超 孙琴霞)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