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校中校卷土重来:四年前公私剥离 今秋"团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株洲校中校卷土重来:四年前公私剥离 今秋"团圆"

2010年09月16日 08: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几年前整治‘名校办民校’,他们从公办中学撤出来,现在又回到这个学校来上课。”开学伊始,就有湖南株洲市民在网上反映,该市景炎中学4个初一新生班级“回笼”,到其此前“挂靠”的株洲市二中上课。尽管两个学校校长都称,只是暂时租借二中校舍办学,但质疑其改头换面、重办“校中校”的声音仍然强烈。

  民校两百新生在公办中学上课

  14日上午,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株洲市二中,几经打听,在校园北边的春苗楼三楼内,找到了景炎中学的4个初一新生班。教室门口的墙上,班级标牌非常醒目,并标明“景炎中学”及班主任名字,教室内坐满学生,各班均有老师授课。3楼还有一个株洲景炎学校初一年级组的办公室。办公室内一位男老师说是“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安排进来的”。

  株洲市二中为湖南省重点中学,其办学设施、教学质量在当地首屈一指,办公楼下的宣传栏上称其“高考高分段学生在市里居垄断地位”。据了解,2000年前后,各地兴起“名校办民校”,民办的景炎中学顺势在公立的株洲市二中开办。2006年,湖南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要求全省民办学校与名校“四独立一分离”,即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的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做到彻底脱钩。

  随后,景炎中学从二中剥离出来,搬至该市荷塘区另一处所。

  此次,记者在现场发现的“回笼”至二中的学生,为景炎中学初一年级第17班至20班,有200余名学生。

  股东之说

  株洲市二中校长张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景炎中学4个初一新生班重回二中上课,不是外界所说的“校中校”,而是一种将场地租借的临时性措施。他说,2006年景炎中学剥离后,3000多名学生和老师都搬到了河东的一所学校。后来因为引进了投资商,准备开办新校区,直到今年才得以在株洲市的芦淞区规划落脚,估计明年可以建成使用。“新学期,市里开始实行‘小班制’,降低各班级人数,景炎中学初一原有的16个班级变成了20个班。他们现在租的场地小,才暂时向二中租借教室”。

  张辉表示,这次租借是不用给租金的,原因是当年景炎中学搬出了株洲市二中后,留下了两栋教学楼,资产逾千万,交给二中使用。而这次二中提供的4个教室,也是自身“闲置的国有资产”。二中与景炎分家后,还与其存在股东关系,即二中以无形资产入股景炎中学20%%的股份。采访期间,二中校长张辉多次感慨“民办教育的艰难、景炎的不易”:“他们是非营利性的学校,为当地教育分了忧,应给予的生均教育经费没有到位”。

  据悉,景炎中学初一4个班级学生回二中校舍学习一事曾开过家长会,公开的理由是考虑到有的学生住在天元区(二中在天元区),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征求家长同意,学校决定将4个初一新生班迁回至二中。然而,这一理由颇受质疑:株洲市十三中、四中、八中和一中距离景炎学校都比株洲市二中近,但景炎学校选择了距离最远的二中,个中原因,让人捉摸不透。

  景炎中学的范校长证实了“租借”一事。她表示,景炎中学与株洲市二中的分家是非常彻底的,堪称当地的范例。景炎中学是二中的优质生源基地,支持着二中的发展,也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但自分离后,一直受限于教学场地,直到今年6月3日才签订合同找到落脚点建设校区。她认为,4个班学生到二中借用教室并无不可,“他们用我们的两栋楼,我们用他们的教室当然没问题”。

  “校中校”卷土重来?

  一业内人士说,已剥离的民办学校将学生“回笼”至公办学校,总会给人“民办公办一家亲”的暧昧感觉,加上中间一些纠缠不清的关系,自然会为学校以后的招生、对外宣传上加分。景炎中学一老师说,学校安排4个初一新生班到二中,方便了部分家住河西的学生。但有家长认为,200多名学生脱离学校总部,不但不能融入学校的集体氛围,很多教学设备还要借用二中,操作起来并不方便。

  无独有偶,采访中记者发现,民办学校株洲市外国语学校附属一小,这个学期也“卷土重来”再进名校株洲市南方中学,在南方中学内租赁了一栋两层楼的红色房子,把1~6年级全部搬进了南方中学的校园内。但学生家长以刚装修的新房子气味太重不适合办学为由,在开学之际与校方发生争执,学校决定将学生暂时搬到外国语学校南楼的教室上课。

  记者了解到,附属一小及“母体”株洲市外国语学校都是从株洲市南方中学教育集团分离出来的,附属一小此次装修,教室和土地均为株洲市南方中学教育集团的资产,花费却是自己出。附属一小所在的区域仅为南方中学教育集团的一部分,中间亦无任何间隔。在附属小学任教的外国教师,也是从南方中学教育集团协调安排、周转使用的。

  当地一些媒体人士告诉记者,在民办学校与名校“四独立”分离工作中,不少学校脱钩并不彻底,不论资产关系、校园区域难以彻底划分。多数民校都是原来名校的生源供应地,关系无法割裂。甚至有的民校与名校还联合开办培训学校,主导招生和入学工作。本报记者 洪克非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