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汪金权:22年将1000名山村娃送入大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乡村教师汪金权:22年将1000名山村娃送入大学

2010年09月10日 09: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年近50岁的汪金权早已满头华发,铁灰色的上衣也被搓洗得有些泛白,只有眼神依旧熠熠有光。自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以来,汪金权已在大别山深处的讲台上坚守了22年。其间,汪金权亲眼见证了湖北蕲春四中七任校长的变迁,亲手将1000余名学生送入大学。

  1987年大学毕业后,汪金权被分配到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的一年中,汪金权趁放假回到家乡看望自己的老师。原本开心的团聚却因为老师的一番话让汪金权心生酸楚。“当年资助过我读书的顾凤鸣老师看着我回来,既高兴又无奈。她对我说,‘山区的学校条件太差了,像你这样的好学生、好老师都留不住。’这些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我就对顾老师说,我愿意调回来教书。”汪金权说。

  然而,根本没人把汪金权的话当真。“因为条件太艰苦,学校的老师已经走了一批又一批,全校只剩下8个班级、10余名老师了,谁会相信有人愿意回来自讨苦吃?学校的教室是上世纪50年代盖的几排土平房,房子建在乱坟岗上,学生一使劲儿跑跳,地面都会塌陷。”汪金权说。

  令所有人吃惊的是,1988年,汪金权真的离开黄冈中学,如约回到蕲春四中任教。同事、亲戚都对他的决定议论纷纷,认为他是一时意气用事,坚持不了几天就会打退堂鼓。但是汪金权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从小生长在大别山,那儿的条件有多差我比谁都清楚,心里早有准备。上中学的时候,我自己因为家里穷差点辍学,是我的老师资助我,我才有机会走出去。我希望自己也能扮演这样的角色,成就更多人的美好人生。”

  汪金权记得,在得知自己回乡任教之后,当年资助过他的顾老师只叮咛了一句:那就做好吃苦的准备吧。

  当班主任没多久,汪金权就遇到了难题。“不断有学生因为家里穷要辍学。我找到他们的父母反复劝说,告诉他们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知识、有出路,但是面对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家庭,这些话显得很苍白。要让他们重新回到校园,就必须解决这些贫困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为了让学生重回校园,汪金权决定自己替学生垫付学费。

  20多年来,汪金权先后资助近200名学生,垫付的学费、生活费高达10万余元,对于自己的付出他并不后悔。然而,谈到家人,汪金权的眼神立即变得柔和而闪烁,“这么多年了,我没有给家里添置什么像样的家具,甚至连大儿子上大学的几千元,还是亲戚们凑的。对于家庭我没有尽到责任。”20多年来,由于妻子长年患有精神疾病,家中的一切只能由年逾七旬的老母亲料理。而汪金权的小儿子,也在年仅3岁时因为连续高烧伤到了脑子。

  “很多人不理解,说我为了学生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管了。但是我心里清楚,我的儿子、妻子还有亲戚照料,而这些学生,如果连我都放弃了,他们就没有未来了。这些孩子和我当年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和未来充满梦想,我希望自己能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汪金权坦言曾经很多次身边的朋友都劝他放弃这份苦差事,寻求更好的发展。一个在深圳的同学甚至拿着他的简历把他推荐给当地的学校。“那边的学校承诺我一份收入非常可观的工作。但是每当想到自己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我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不是我有多么高尚,而是看着孩子们信任的眼神,我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不能辜负他们。”汪金权说。

  汪金权记得,在几年前的同学聚会上,因为这一头白发,多年不见的老友甚至认不出他了。“我看起来比他们老了十几岁,但我从来没后悔。”他笑着说,“今天我还收到了一个学生的信息,他说:‘汪老师,您还记得我吗?当年正是因为您给了我70元钱,才让我有了继续读书的信心,才有今天的生活。’看着这一条条信息,一个个学生的美好未来,我觉得自己已经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对于我的人生无怨无悔。” 本报记者 骆沙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